“10個公司推OKR,9個都做回了KPI”-我們是否真正在做OKR,還是披著OKR外衣的KPI?
現如今,似乎一個公司不搞OKR,都感覺自己沒跟不上時代的潮流;
OKR的培訓,工具,書籍多到眼花繚亂;
過去這一年,我聽到HR談論最多的就是OKR轉型。
但是請警惕,我們是否真正在做OKR,還是披著OKR外衣的KPI?
OKR?不是一個政策,不是一個系統,更不是一個為了計算獎金的考核工具,
而是:
一個思維框架,深入思考業務,聚焦核心目標;
一個工作習慣,開放溝通,高頻互動。
OKR 的落地,首先要明確這個工具的目的到底是為了什么;
更重要的是,這是一個組織開放自主協作文化的養成,很難一朝一夕就瞬間變化到位。
科層制幫助一個企業不斷分工。分工是管理一直以來沿襲的主線。
分工幫助組織獲得相對穩定的效率,分工產生相對穩定的責任(分權),進而產生相對穩定的結果(分利)。
泰勒提出的管理科學對組織有一個前提假設,就是組織仿佛一臺精密的大型機器,一切都是可以被精準測算,被量化用數字表示的。
在這個時代,工人的勞動成果可以通過計件來計算,從而得到報酬,如果工人想要更高的報酬,那么就生產更多件數的產品。
在這個過程中,管理者負責監督整個過程,并有權確認最終的數字是否有效。
1、權力產生的博弈
權力在科層制里可以被精準的定義,每個人都非常明確“誰是我老板”,然而漸漸的這也滋養出了每個科層組織都逃不掉的官僚機制。
每個人都渴求成長發展,在科層制下,員工對于發展的理解就是“升職”。
升職加薪,升官發財似乎成了每一位員工在組織里的訴求。
而在大部分的公司,關于一個人能否升職的這把權力的利劍,就捏在每個人的領導手里,領導通過為員工設置KPI, 以及評價KPI的結果,幾乎決定著一位員工在組織里的成敗生死。
可想而知,員工對于領導者,對于權力的敬畏之心,這使得員工和領導者之間很難形成開放公平的談話空間。
更多的,為了獎金和利益,員工會和你展開一場博弈。
如果一個人對于自己的目標長時間處于無法充分理解,被動接受的狀態,我們怎么能奢望這個人會為此全力以赴呢?
2、過于追求精準穩定,無法應對VUCA
在KPI剛誕生的那個時代,對于大部分的企業他們都處于一個相對穩定可預測的商業環境中。
組織基于確定的能力,確定的目標,確定的資源,通過確定的流程,實現確定的結果。
在這個時代,一切都是可以標準化的,一切皆可量化。可控的秩序給我們帶來效率和安全感。組織將人看作工具,看作資源,人是可以由數字組成的。
HR 人力資源部則負責提供這些數字并進行紛繁復雜的數據分析,今天我們深處VUCA,復雜和模糊讓我們在數字游戲中越算越算不清楚,不確定和不可預測性讓KPI跟不上腳步,永遠處于滯后狀態,這已經不是一個1+1=2的世界了,KPI所提倡的局部+局部=整體,這個答案已經不對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網絡用戶投稿,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擁有其著作權,亦不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如果您發現本站中有涉嫌抄襲或描述失實的內容,請聯系我們jiasou666@gmail.com 處理,核實后本網站將在24小時內刪除侵權內容。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網絡用戶投稿,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擁有其著作權,亦不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如果您發現本站中有涉嫌抄襲或描述失實的內容,請聯系我們jiasou666@gmail.com 處理,核實后本網站將在24小時內刪除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