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物聯網的三個關鍵詞看物聯網的基本概念!
2018-08-06 16:30:28來源:互聯網
有人問我物聯網的基本概念是什么?。今天為了能夠講清楚物聯網的基本概念,我列了很多關于物聯網的關鍵詞,然后從這些關鍵詞中選擇了我認為最重要的三個關鍵詞:融合、智能、生態。這三個詞可以基本涵蓋物聯網的特點。
融合
看第一個關鍵詞融合。
物聯網的概念很難講,從2009年溫家寶總理在無錫提出感知中國的概念至今已經有7年多的時間,現在仍然是不同的人對物聯網的理解會有不同。物聯網是因為通訊技術、云計算技術、大數據技術突破之后,傳統的各個領域的信息可以在一個平臺上共享之后,融合的一張網。
因為是各個領域的融合,而各個領域背景的人的行業痛點、技術特點是不同的,就導致了各個領域的人對物聯網的理解是不同的。
物聯網是跨領域的融合
傳統的軟件行業的典型代表IBM對物聯網的理解是智慧地球:主要是利用大數據,而形成智慧。
傳統的通訊行業,在解決了人與人信息互通之后,認為下一步將是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的信息互通,所以通訊行業對物聯網的早期定義是M2M(machine to machine)。
傳統的互聯網企業,在internet普及之后,認為下一步是物的聯網,所以稱為Internet of things。
而傳統的嵌入式,自動化領域,主要是做硬件的企業,認為未來對于硬件會有一個虛擬的數字信息的映射,所以提出來的是Cyber physical System(CPS)。在我研究物聯網的時候,知道CPS的人還非常少,而在中國引進德國工業4.0的概念之后,CPS非常的流行。無論是德國版的CPS,還是美國版的CPS,CPS都是大的物聯網概念。但唯獨中國,CPS特指的是制造業的平臺。
物聯網還要應用于行業,比如傳統的家電行業、家居行業,希望利用物聯網技術改變家居環境,就有了智能家居。
傳統的工業,利用物聯網技術提升產品質量,提升生產效率,優化產品設計,就有了智能工業。
…….
各行各業,各種背景的人,以他們自己的知識背景理解物聯網,是有局限性的。真正理解物聯網,需要知識的融合。所以概念很難統一。
我第一次研究物聯網是研究的IBM的智慧地球,因此我這次主要講的是IBM的知識體系。
物聯網是技術的融合
物聯網是通訊技術、互聯網技術、信息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后,技術融合而產生的。物聯網本身沒有關鍵技術的突破,而是技術融合形成的產物。
IBM對物聯網的定義:物聯網將物理世界和互聯網緊密連接從而更好地管理物理世界。物聯網是信息技術(IT)和控制技術(OT)地融合,它借助數據采集技術和智能網絡對物理世界進行分析預測和優化,創造新的價值。
看下IBM的物聯網架構圖
這張圖,最下面是物理世界,通過各種傳感器將數據采集上來,通過執行器,執行指令,中間是通訊層(Communication Layer),這里包括公有網絡(骨干網、3G、4G,未來的NB-IOT等),還有物聯網的專網(Zigbee,lora,wifi)。最上層的是應用。通過在線分析,線下分析,監控與控制,優化業務。應用層的主要功能包括:遠程監控、過程自動化和可視化、基于條件的分析和預測、集成服務管理等等。
這張圖做了一個非常形象的類比:傳感器、執行器類比于人類的神經元和肌肉;互聯類比于神經系統;模型和分析類比于大腦。物聯網是類比于人體。
智能
看下第二個關鍵詞智能。
我們國家的物聯網概念,借鑒了很多IBM的智慧地球的概念。IBM對物聯網的概念定義是智慧地球。而我們國家的十二五規劃中,九大試點領域包括:智能工業、智能農業、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電網、智能環保、智能安防、智能醫療、智能家居。從物聯網十二五規劃,我們可以認為物聯網就是各行各業的智能化。
為什么智能這么重要?
在互聯網時代,信息是給人看的,人是有智慧的,看到信息之后,會根據信息自己作出判斷,從而形成下一步的行動。所以互聯網時代的核心是信息互通。
但物聯網時代,在物與物之間形成信息交互,可是物是沒有智能的?物獲得信息之后,該如何決定下一步動作?這就需要物聯網給予物賦能(賦予智慧)。所以物聯網的核心是智能或者智慧。
一種是把人類已經獲得的知識體系嵌入到系統中,比如工業領域,把現有的自動化的知識,嵌入到智能系統中。
另外,隨著大數據融合在一個平臺,很多潛在的有價值的關聯信息大量被挖掘,利用大數據分析,從而形成新的智慧。
第三,是物聯網具有學習能力,將一些定期重復的事情記錄下來,以后根據促發條件,自動控制物體。這就是人工智能。
后兩類的智能都是與大數據相關,所以物聯網與大數據息息相關:物聯網為大數據自動抓取數據,是大數據的來源;物聯網的價值也是連接的數量量變形成質變之后,借助大數據創造的智能,從而帶來巨大的價值。
所以IBM從2005年以來,持續在大數據上投入。
而IBM最近推出Waston,主推認知的概念,說明IBM的智能已經開啟了第三個階段:學習階段。
生態:
看一下第三個關鍵詞生態。
物聯網既然被稱為技術革命,一定會對未來產業形成深遠的影響。而人類歷史上每一次的技術革命,帶來的工具改變都促成了一次社會分工。
物聯網的這一輪變革也會促進一次社會分工,看一下IBM畫的物聯網的生態圖:
這張圖是我講物理網的關鍵,我借助這張圖,對很多企業的發展做出了預測,而且都說中了。這張圖是我未來介紹物聯網的最核心的圖。
作為概述,只要看一下物聯網的利益相關者:政府、大學、標準制定組織、物聯網服務消費者;服務供應商包括咨詢服務機構、物聯網服務機構,系統整合服務機構,物聯網平臺服務機構,測試服務的機構,網絡服務機構,云計算服務機構;技術供應商包括,分析軟件供應商,應用軟/硬件供應上,物聯網平臺軟件,云/硬件供應商,邊緣計算軟/硬件供應商,網絡軟/硬件供應商;傳感裝置/嵌入式軟件供應商。
未來隨著物聯網的發展,一定會重構整個商業形態,什么樣的生態才是最有生命力的?我看過凱文凱利的《失控》之后,總結出來的:一個有活力的生態環境的特點是生態本身越復雜,生態規則越簡單,生態環境就越有生命力。
這條是我在17年將主要介紹的觀點。
我為什么不喜歡小米?因為我看好的未來的生態環境是越復雜越好。在物聯網的生態形成的早期,就需要有越來越多的從業人員進入這個生態環境中,所以早期物聯網需要盈利來支撐。本身物聯網早期盈利就難,但早期贏利的可穿戴設備都是暴利(一個手環2000元),這樣吸引一大批開發者進入這個生態。
在這個生態還沒有達到純粹市場化就能生存的時候,小米進入這個行業,將手環降到100元以下,這樣這個行業企業盈利就非常難,在行業沒有起來的時候,很多企業倒閉了,那么物聯網從業人員怎么辦?在16年早期很多智能硬件開發者離開這個行業。
如果小米在18年,開始用低價碾壓行業,這時候有很多物聯網企業已經開始盈利,那么物聯網從業人員在某家企業撐不下去的時候,是換一家物聯網公司,而不是離開物聯網行業。但小米進入智能硬件領域,讓很多智能硬件從業者離開這個行業。
小米進入智能硬件領域,讓生態由復雜變簡單,所以小米對智能硬件生態鏈是有損害的。
以后,我還會用實例分析:一個有活力的生態環境的特點是生態本身越復雜,生態規則越簡單,生態環境就越有生命力。
IoT 大數據 嵌入式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網絡用戶投稿,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擁有其著作權,亦不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如果您發現本站中有涉嫌抄襲或描述失實的內容,請聯系我們jiasou666@gmail.com 處理,核實后本網站將在24小時內刪除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