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R不僅是戰略澄清工具 還包括數字化組織能力(OKR的o是企業戰略)
OKR不僅是戰略澄清工具 還包括數字化組織能力(okr的o是企業戰略)
要搞明白這個事,先從OKR的起源說起。
1954年現代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提出目標管理(MBO),這也是德魯克被認為對現代管理做出的主要貢獻之一;
并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了KPI(關鍵績效因子)、BSC(平衡積分卡)等諸多目標管理工具。
1970年代初,為彌補現有MBO工具的不足,英特爾CEO安迪·格魯夫提出了“高產出管理”并由此發明了英特爾OKR,這就是最早的OKR。
但我們看到英特爾OKR并未對管理界產生很大的影響,甚至德魯克在1990年代初指出,現行的MBO工具(包括英特爾OKR)只是工具而已,而并非治理效率低下的良方。
OKR真正的大獲成功并成為支撐德魯克現代管理思想的主要方法,是因為其在谷歌的應用。
這里我們提出四個問題請大家思考一下:
第一,英特爾OKR和谷歌OKR的區別是什么?
第二,字節跳動對于OKR的成功實踐,證明OKR同樣適用于中國企業。
但為什么中美的OKR標桿分別是字節跳動和谷歌,這兩家以處理信息為主營業務的公司?
第三,很多人認為OKR只適合于互聯網公司。
但為什么谷歌的OKR奠定者約翰·杜爾卻致力于把OKR帶給更多傳統行業?
第四,OKR到底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它的適用范圍是什么?
為了回答以上問題,我們先來看一個模型。
這是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青騰大學教務長楊國安提出的組織能力模型。
企業持續成功 = 戰略 × 組織能力,只要戰略正確,組織能力越強,就能越快推動企業獲得成功。
MBO是戰略的澄清工具,組織能力則是從員工思維、員工能力、員工治理這三方面來衡量的,組織調動人員以支撐戰略在組織落地的能力。
但在企業實際經營過程中,只看結果不注重過程的KPI往往無法很好地澄清戰略。
而OKR的O是目標,KR是實現目標的路徑,通過目標設定時對于KRs的充分討論和上下對齊,就避免了目標的盲目推動,從而更好地對戰略如何落地進行澄清。
此外,OKR不僅僅是戰略的澄清工具,更是一種數字化的組織能力。
沒有進行數字化組織能力升級的組織,OKR是難以落地的。
數字化組織能力包括:高效的信息、敏捷的組織、合適的人這3個維度。
實行OKR的組織,如果信息還是低效的,員工也沒有相應的數字化能力,組織還是傳統層級式的,那么OKR非但無法真正發揮作用,且投入產出比極低,這也是造成很多企業堅持不下的主因。
摘抄自:混沌學園·微信公眾號
關注,了解更多kpi和okr的區別和聯系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網絡用戶投稿,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擁有其著作權,亦不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如果您發現本站中有涉嫌抄襲或描述失實的內容,請聯系我們jiasou666@gmail.com 處理,核實后本網站將在24小時內刪除侵權內容。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網絡用戶投稿,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擁有其著作權,亦不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如果您發現本站中有涉嫌抄襲或描述失實的內容,請聯系我們jiasou666@gmail.com 處理,核實后本網站將在24小時內刪除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