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設計之道:探尋硅谷科技公司的體驗設計策略》 —2 硅谷的設計
第2章

硅谷的設計
到硅谷的訪客們都想順道去看看硅谷各個科技公司頗有特色的辦公室:位于庫比提諾如宇宙飛船一般的蘋果總部、位于山景城與大學校園如出一轍的谷歌、位于門羅公園如同迪士尼樂園一樣的Facebook(當然還有他們可以眺望灣區的屋頂公園)、位于舊金山SoMa地區室內裝修充滿活力的Airbnb、位于舊金山金融區全市最高的Salesforce塔樓。這些公司有魅力的地方不僅僅只是他們理想國般的辦公室,更因為這些公司雖然擁有不到50年的歷史(事實上大部分的公司甚至沒有20年的歷史),卻透過科技的力量深遠地影響了人們的生活與工作方式。
這么深遠的影響,絕不僅僅來自于一部成功的手機、強大的服務或者是吸引人的App。它來自于硅谷的設計文化,讓設計思維與企業家精神相結合,在全世界生根發芽。Herbert Simon在他的《The Sciences of the Artificial》一書中寫道:“自然科學關心事物本身怎樣,而設計則關心事物應該成為怎樣。”(The natural sciences are concerned with how things are. Design, on the other hand, is concerned with how things ought to be.)Simon有一句話說得特別好:“每個能通過一系列行動把現狀導向更好的情況的人都是設計師。”在過去,紐約、米蘭、東京、倫敦的設計大師更像是藝術家,站在時尚和生活的前沿。而今天,硅谷的設計把“設計”的含義范圍擴大到了更多的方面—醫療設備、無人駕駛、人工智能語音、企業解決方案等。設計師最初是設計一個物件,讓它好看、好用,設計師更多地是在設計一個系統,讓它去解決更大的問題:如何讓更多人享用高質量低價格的醫療服務,如何把人類從手動駕駛中解放出來,如何讓普通消費者與人工智能對話,如何讓銷售、客服、市場人員與客戶有更好的接觸。
我們生活在一個讓人興奮的時代,如果我們嘗試描繪一條人類科技發展的曲線(如下圖),過去的500年可能有非常多的人文藝術成就,但是科技并沒有太多的突破。而過去的50年里,人類的科技發展出現了指數級別的增長。很多以前覺得是天方夜譚的想象,正在一步一步走出實驗室走入商業化。并且這些激動人心的變化似乎都剛剛發生在昨天和今天,讓人無比期待明天的到來。
加速的科技發展曲線(簡略圖)
圖片來源:https://milfordasset.com/
2.1 硅谷的科技簡史
本章我們要討論硅谷的設計,當然需要討論設計在科技行業的現狀與趨勢。如果你關心像36氪或者TheVerge這樣的科技博客,很容易追蹤時下最近的動態。但是我們不妨先讓時間倒退幾十年,回到計算機的萌芽時期,看看設計在硅谷這個所謂的全球創新中心,是如何發展到今天并影響全世界的。
2.1.1 HP35計算器
今天從衣柜里翻出一塊智能手表,很久沒用過了,看看它的配置—一款手上能佩戴的移動設備,已經擁有1000倍于當年美國登月時阿波羅向導計算機的計算能力。我們很難想象在20世紀80年代,一臺只能運算加減乘除的惠普(Hewlett-Packard)計算器可以大到需要一整張桌子才能放得下。雖然惠普的計算器在商業上大獲成功,但很難想象這樣一個龐然大物能夠在市場上普及。當時惠普的CEO Bill Hewlett做了一個在當時看來非常異類的決定:他不顧市場調研的反對、科技的限制甚至是當時來自惠普內部高層的堅決反對,拿出了100萬美元贊助一個內部項目,想要把他們桌面計算器中非常成功的9100系列,開發成一個迷你的可以放進口袋的便攜計算器。現在的人可能會想,計算器當然需要有便攜性,跟60寸電視機一樣誰會用?但是這個想法放在20世紀80年代初卻是一個非常具有突破性的概念,有點類似于今天我們要把無人機做得跟蜜蜂一樣大,把增強現實眼鏡做成隱形眼鏡一樣。1972年7月1日,在Packard的堅持下,惠普成功研發并開始向市場上銷售這款可以放進口袋里的計算器。這款產品(當時售價395美元,相當于2016年的2262美元)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需求—惠普當時有1600多款產品在售,每個產品每天可能賣不出10件,而這個HP35計算器(如下圖)一天就能賣出1000臺。一年以后,這款計算器所帶來的利潤占了惠普公司的41%。
惠普HP35計算器
圖片來源: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HP_35.jpg
在HP35的產品說明書里,有一句介紹的話:“這部HP35是專門為你而設計的。我們在計算器的鍵盤布局、功能選擇以及外觀設計上花費了和內部電器設計一樣多的時間。”這句話所代表的,是硅谷在20世紀80年代(其實時至今天也仍然如此)產品開發的一個特征—由永遠在快速迭代的科技驅動著產品的開發,同時顛覆現有的產品。而HP35的設計出發點,第一次把用戶而不是科技的可行性擺在了最高的地位,用以驅動這個產品的開發。這在當時的工業設計實操中是非常罕見的—大部分的機械和電器設計都會在外觀設計之前完成,對外觀的設計只是設計一個包裹一切零件的軀殼。而HP35顯然用的是相反的方法。
惠普的設計企劃案中寫道,“我們要設計一款可以放進口袋里的計算器”。這個宣言成為一個非常有力量的指引。我們聽到過的“100美元筆記本”或者是“能自動從洛杉磯開到紐約的汽車”,都是重要的宣言。在產品設計開發的流程中,這些宣言不斷向人們提問:這款計算器最后能否放進口袋?我們做出各種權衡以后,能否把成本控制到100美元以下,讓發展中國家的人們可以負擔得起?我們還需要做什么,才能讓汽車安全抵達紐約?HP35計算器是一個非常激動人心的例子,硅谷的產品第一次有了“產品”的理念,由產品和商業用例去驅動科技的開發。
交通智能體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網絡用戶投稿,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擁有其著作權,亦不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如果您發現本站中有涉嫌抄襲或描述失實的內容,請聯系我們jiasou666@gmail.com 處理,核實后本網站將在24小時內刪除侵權內容。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網絡用戶投稿,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擁有其著作權,亦不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如果您發現本站中有涉嫌抄襲或描述失實的內容,請聯系我們jiasou666@gmail.com 處理,核實后本網站將在24小時內刪除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