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并線(三條電線怎么并線)
961
2022-06-09
OKR (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目標及關鍵結果)進入中國已經 10 年了,可是很多公司還是不知道正確地理解和應用它。
很多人以為只要用了 OKR,就能把事情做好,但能用好 OKR 的公司,往往很少,因此吐槽 OKR 的人也很多。
我想這里有很多前提和預期,很多公司都沒想清楚,軟件工具本身是解決不了組織問題的。
如果組織里的人文化不合,不管你用什么工具,幫助都不大。
OKR 這個工具最大的價值,不是做好 OKR,而是通過做 OKR 的過程,讓大家盡量目標對齊,盡量有更多的有效的溝通交流,讓大家更加價值驅動和數據驅動,一起朝著更主要的目標前進。
試想一下,如果要讓公司上下幾百人,甚至幾千人做到以上的效果,不可能是一天就能完成的事情,因此要把 OKR 用好,也像做 SaaS 一樣,需要長期投入。
我們已經用了 OKR 三年,然后我們發現了很多人在定 OKR 的時候都會陷入一些誤區:
1. 把某些行動指標寫到了 OKR 里面,希望在定 OKR 的時候,就明確地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事情;
2. 認為 OKR 的達成情況決定了自己的績效,如果這個季度 100% 達成了 OKR ,那么自己的表現就是優秀的,而如果只達成了 50%,那么自己的表現就是差勁的;
3. 認為 OKR 的達成程度是和指標數值完全對應的,如果我們某個的 OKR 的 1.0 目標是獲得 10,000 個客戶,那么 0.7 目標就是獲得 7,000 個客戶。
接下來我將基于這些大家對于 OKR 的常見誤區,分享我們對于 OKR 的一些思考和實踐,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OKR 和 KPI 的第一個區別是:
OKR 不會告訴你具體要做什么事情,而 KPI 告訴你的事情很具體。
舉個例子,假設你是一個身高 170 厘米,體重 85 公斤的男生,你現在打算減肥。
那么運用 KPI,你可能會列出以下指標:
1. 每天跑步 5 千米;
2. 每天熱量攝入減少 500 大卡;
3. 吃燒烤火鍋的次數從一周一次降低到兩周一次;
那么你要做的事情其實非常具體,并且一旦達成以上指標,你就會停下來休息。
而如果今天下暴雨,沒有辦法去跑步了,那么每天 5 千米的 KPI 就達不成了。
如果這兩周都有非常好的朋友過生日,邀請你去吃火鍋,不去不行,那么兩周吃一次火鍋的 KPI 也達不成了。
這就是 KPI 的不足之處:
太過于關注具體的行為指標,就會讓我們的思維和行為受限于這些指標。
而如果你用 OKR,目標 (O) 是:我要減肥!
那么則會列出以下指標 (KR):
1. 體重從 85 公斤降低到 65 公斤;
2. 體脂率從 25% 降低到 14%;
3. BMI 從 29 降低到 22。
雖然這里沒有寫任何具體的行動項,但是這些指標也會驅動著你去思考如何才能達成自己的目標。
跑步 5 千米當然是一個減肥的方法,但是如果今天下雨,你是不是在室內跳繩運動呢?
如果今天朋友過生日,你不得不去參加,那么到時候你是不是可以少吃一點東西,或者吃完回家之后,再加大一些運動量呢?
或者“為了達到減肥這個目的,有沒有什么更好的方法?體脂率降低的原理是什么?”這些都是從目標出發,我們可以去研究思考的問題。
OKR 不會告訴我們具體要做什么,而是會驅動我們,讓我們從目標出發去思考要做什么事情。
真正重要的是達成目標,而做哪些事情,都只是為了達成目標的手段而已。
OKR 和 KPI 的第二個區別是:
KPI 是一個考核工具,而 OKR 是一個協作工具。
很多人非常關注自己是否真的能夠 100% 達成自己的 OKR,以為自己 100% 達成了,或者 200% 達成了,就代表自己自己這個季度表現的非常優秀。
又或者,自己已經非常努力了,才達成了 30%,那就會認為這是自己能力不行的表現。
但這其實都是錯誤的,這是 KPI 的思維,而不是 OKR 的思維。
OKR 最重要的是給你方向上的指引,讓你知道需要朝著哪個方向努力。
我們關注的重點也不是你究竟能不能 100% 達成 OKR,而是在這個過程你是不是非常努力地在做。
如果你能輕輕松松地 100% 達成你的 OKR,那么只能說明你的 OKR 定的太低了。
而如果你已經非常努力,想盡各種辦法了,還是只能達成 30% 的 OKR,那么可能是你的 OKR 定的太高了。
OKR 達成情況不會直接跟你的薪酬績效掛鉤,所以說我們也沒必要為了達成 OKR 而特意把 OKR 定得很低。
因為 OKR 最重要的作用是指引,而非考核。
很多人會把 OKR 和任務導向或者目標導向混為一談,但是 OKR 并不是單純的任務導向或者是目標導向。
上面這張圖很好地說明了 OKR 和任務導向/目標導向的區別:
如果我們采用的是任務導向(圖一),那么我們可能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在完成任務上。
但是哪怕完成了任務,但是最終也沒有達成目標,這是一個很常見的錯誤場景。
而如果我們采用單純的目標導向(圖二),那么雖然我們在朝著目標在努力,但是我們努力的結果只有“達成了目標”或者“沒有達成目標”。
并且因為我們沒有具體把目標拆細和明確下來,所以可能會導致團隊努力了很久,卻依舊感覺離目標遙遙無期,他們也不知道自己究竟還差多少才能達成目標。
這種情況下大家容易走彎路,也很容易在中途氣餒放棄。
而如果我們采用 OKR(圖三),則可以在朝著目標奮斗的同時,時刻思考自己做的事情是不是有利于目標達成的。
我們之所以要拆分 0.3、0.5、0.7 和 1.0 目標并且給出清晰的定義,就是為了讓大家意識到目標是可達的 (Achievable),并且能夠時刻衡量自己究竟達成了多少 (Measurable)。
這也是設定 OKR 所需要遵循的 SMART 原則中的其中兩項,關于 SMART 的細則,我們會后續再寫一篇文章補充。
在設定好了 OKR 之后,我們可以先爭取完成 0.3 目標和 0.5 目標,在努力去爭取完成 0.7 甚至 1.0 目標。
因為通常來說,我們定的 0.3 目標是低于正常發展預期的目標。
而 0.5 目標應該是按照目前情況正常發展,可以達成的目標。
而 0.7 目標則是需要我們付出非常多的努力才有機會達成的目標。
最終的 1.0 的 OKR 目標則是需要非常努力再加上一些運氣才有可能達成的目標。
舉個例子,假設我們這個季度團隊的目標之一是獲取客戶,按照目前的發展節奏,我們每天可以獲取 100 個客戶,那么按照正常發展,三個月我們能獲取到的客戶就是 9,000 個。
那么獲取 9,000 個客戶就是我們這個季度 OKR 的 0.5 目標。
如果我們非常努力,是有可能獲取到 15,000 個客戶,那么獲取 15,000 個客戶就是我們這個季度 OKR 的 0.7 目標。
至于 1.0 目標,則可能是 30,000 個客戶,這需要我們非常努力地找到突破性的方法,并且再加上一些運氣,才有可能達成。
在 OKR 的制定過程中,我們需要注意:
OKR 不僅是從上至下,層層分發的,也是大家根據同一個目標,從下往上聯結,左右緊密關聯的,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該主動參與 OKR 制定。
舉個例子。
假設我們今年有一個公司級別的 OKR 是要把某產品在某一細分領域做到第一。
那么首先我們要做的是拉齊認知:這個第一的定義是什么?
如果我們說的“第一”是總客戶數最多,那么我們就要弄清楚目前市場上的“第一名”有多少個客戶,以及我們目前有多少個客戶。
從而確定,我們為了達成第一這個目標,需要去爭取多少個客戶。
比如目前市場上的第一名是有 2,000 個客戶,而我們目前有 1,000 個客戶,那么我們要達成市場第一的目標,就是讓總客戶數增加到 2,000。
那么針對這一個目標,各個團隊就可以根據自己的職責和擅長的部分,提出自己團隊的 OKR,并和公司的管理層協商討論,最終確定。
比如說負責拉新的市場團隊,設定的 OKR 可能是獲取更多的訪客流量。
假設我們目前的客戶轉化率是 5%,那么要獲取 1,000 個新客戶,就需要獲取至少 20,000 個新客戶流量。
但是有可能獲取 20,000 的流量非常困難,市場團隊最多只能獲取到 10,000 個新客戶流量,對應現有 5% 轉化率就是 500 個新客戶。
但是為了達成市場第一這個目標而努力的,不僅僅只有市場團隊,還有我們的產品團隊,研發團隊和客戶成功團隊,每個團隊都是可以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的。
比如說作為產品團隊,你能否通過調整流程或者開發某個關鍵功能,把產品轉化率從 5% 提升到 10% 呢?
因為如果能把轉化率提升到 10%,那么哪怕我們只能獲取到 10,000 個新客戶流量,也可以讓我們獲取到 1,000 個新客戶。
而如果短期內把轉化率提升到 10% 很難,那么你能否跟別的產品團隊聯動,把其他產品的客戶轉化成我們目標產品的客戶呢?
對于已經使用過我們公司某一款產品的客戶,引導他再去使用一款新產品的成功率,通常來說都比讓一個全新的用戶使用我們新產品的成功率要高。
而作為研發團隊,你能否把使用產品時某個環節的頁面響應時間從 3 秒減少到 1 秒,從而提升客戶的使用體驗(轉化率)和我們產品網站的排名(獲客流量)呢?
而作為客戶成功團隊能否通過提供更好的客戶服務,把現有客戶一個月的留存率從 80% 提升到 90% 呢?
……
這就是我們說的:
OKR 不僅是從上至下,層層分發的,也是大家根據同一個目標,從下往上聯結,左右緊密關聯的。
在拉齊了認知之后,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瞄準同一個 OKR,思考自己能做些什么,來幫助 OKR 的達成。
跟 KPI 的“個人優先,不相互公開”不同,OKR 是“團隊優先,并且公開透明”的。
所以思考如何達成 OKR 不僅僅是公司管理層或者團隊領導的責任,而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從 OKR 出發,去尋找方法,協調資源。
很多人都說自己不想做工具人,不想日復一日地做執行的工作,而 OKR 無疑給了我們一個做統籌和決策的機會。
你不需要有一個管理者的職級或者是權力,只要你瞄準了一個 OKR,并且想出了一個有利于達成這個 OKR 的方案,你就可以去推進這個方案的落地。
只要經過評估,這個方案是靠譜的,那么通常來說,你的上級是很樂意支持你去做的,因為你們有著共同的方向和目標。
而如果涉及到跨團隊協作,你也可以帶著 OKR 去找其他團隊尋求支持。
舉個例子,今年人力行政部有一個 OKR 是“提升新員工入職體驗,把新員工入職流程時間從 90 分鐘優化到 15 分鐘”。
那么這個 OKR 就可能是需要多個團隊共同達成的,比如 IT 團隊需要減少電腦配置和賬號權限相關環節的時間,行政團隊引進系統自動化辦理入職手續,招聘團隊也需要加強跟新同學的溝通,提前跟他溝通好入職流程和注意事項。
那么你作為項目的主導人,就可以根據 OKR 去找其他團隊的同學尋求支持。
如果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最終真的達成了這個目標,那么功勞是屬于參與這個項目的所有人的,無論他屬于哪個團隊。
因為無論我們處于哪一個團隊,本質上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促進公司 OKR 的達成。
OKR 和 KPI 不一樣,它不會告訴我們具體要做什么,而是會驅動我們,讓我們從目標出發去思考要做什么事情。
OKR 最重要的作用是指引,而非考核,所以它不會直接與個人績效掛鉤,我們也不需要為了達成 OKR,而特意把 OKR 設低。
OKR 不僅是從上到下分解的,也可以是從下到上聯結,橫向之間關聯,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該主動參與 OKR 的制定。
公司所有的 OKR 都是公開透明的,所以大家可以基于 OKR 進行協作。
在思考自己要做什么的時候,我們可以先想一想這件事對于 OKR 的達成是否有幫助。
在尋求別的團隊支持的時候,也可以跟對方說明做這件事,對于達成 OKR 來說有哪些幫助。
從本質上講,我們都有一個統一的方向和目標,那就是達成公司級別的 OKR,所以我們有任何有助于達成這個 OKR 的方案,都可以提出來討論和嘗試。
以上就是我對于 OKR 的一些思考和實踐,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對你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網絡用戶投稿,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擁有其著作權,亦不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如果您發現本站中有涉嫌抄襲或描述失實的內容,請聯系我們jiasou666@gmail.com 處理,核實后本網站將在24小時內刪除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