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AI,讓智能無所不及
讓我們把時間倒回一年多之前。

當時,我們曾經在一篇稿件中結合英國的AI產業報告,提出中國AI產業的目前結構有巨大的可升級空間,企業+AI很可能變成未來的中堅力量。當時有位媒體同行跟我爭論,認為B端市場的AI根本立不住,證據是中國互聯網十幾年,什么時候有過B端市場成為主流的時候?
而今一年多過去,產業AI開始成為共識,互聯網企業也紛紛轉戰產業市場,似乎常識并不一定總是靠得住的。
這個故事不是想要證明我們的眼光,而是想與大家回味這樣一個話題:一年多前,我們只是拋出一個說法尚且遇到不少質疑,如果真正要硬橋硬馬來做企業AI這件事呢?
讓AI從實驗室走到城市鄉村;從虛擬機上的數據集和跑分,走到車間里的機器轟鳴中,走到某路口的紅綠燈里,走到一家企業的賬面臺前,又將經歷怎樣的紛擾?
恰好有個故事,可以作為參照系描畫這段在我們身邊不經然溜走,卻可能被中國技術史銘記的歲月——在時空坐標里,這個項目恰好記錄了AI作為一種通用目的技術,在中國這片土地從創生到覺醒。
2018年5月,華為云相當有氣魄地提出了普惠AI——讓AI用得起、用得好、用得放心。這個樸實但又獨樹一幟的命題,在之后一年中,經歷了多線并進的奔跑。
讓我們來回顧一下普惠AI概念誕生之后的第一年,回看一下AI由實驗室到產業空間,從線上模擬到線下經濟體的一段故事。
如果說一千個人面對突然起來、名叫AI的技術,必然是一千張面孔,而這千張面孔,就構成了華為云AI的味道與灼見——是所謂“用得起、用得好、用得放心”的“普惠AI”。
究竟如何讓AI深入真實的物理空間,與萬千產業線索開始融合?總結一下邏輯,我們覺得華為云AI一年中主要在干四件事:
一、做通產業案例,證明AI面向企業市場的價值;
二、使能開發者,構筑平臺生態底座;
三、技術能力補完,達成相對全面的企業智能服務棧;
四、找到AI與經濟融合的核心方向與價值邏輯,確定行業長線發展策略。
讓我們一件件說來。
從理論到萬物:AI攻入產業現實的首輪戰役
在一年之前,每天上下班經過上地三街的北京白領們,大概還無法想象自己每天的通勤,會跟AI有什么關系。
雖然今天他們可能還是不知道AI已經悄然走進了自己的生活,但至少大家都能體會到,這條街確實沒有那么堵了。
2018年4月,華為云與北京市交管局合作,在北京海淀區上地三街開展了利用AI技術實現信號配時優化試點應用。簡單說來,就是給紅綠燈安裝上會思考的AI識別與決策裝置。
在部署了華為云交通智能體解決方案之后,據第三方公司(北京世紀高通科技有限公司)評估報告顯示,這條東西方向的京城最堵道路之一,如今平均延誤下降了15.2%,平均車速提升了15%。
顯然,AI是否有價值,可以聽聽早十分鐘到家的老百姓怎么說。
華為云AI初入江湖,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快速嘗試行業探索,打出行之有效的案例。證明AI與行業結合確實有其價值,逐漸推動AI“移風易俗”。通過新技術給企業帶來核心價值的效果,讓AI從過去的紙上談兵變成實際的案例與價值。
目前來看,這個目標已經在華為云AI的初步發展周期里完成的較為全面。截至目前,華為云人工智能服務嘗試了10大行業超過300個項目中的智能探索;從2018年6月到10月,先后發布了交通、工業、城市三大智能體,并在相應領域進行了案例探索。
比如說在工業領域,北京三聯虹普公司是一家化工材料企業,通過華為云工業智能體,進行生產數據的智能分析,成功釋放了產線柔性化能力,從而讓企業更好應對下游的個性化需求。并且整體數據分析方案實現云端訓練、邊緣部署、實時產品分類,經過前期測試,有效提升下游需求匹配率28.5%。
在民眾最關心的醫療領域,2018年華為云人工智能醫療團隊與金域醫學合作,在宮頸癌病理檢測領域取得階段性突破,敏感度(真陽性率)超過99%。
300+案例的探索與實踐,直接證明了AI進入產業存在市場合理性。并且通過這些探索,為交通、工業、互聯網、醫療等幾個主要產業賽道確立了入口樣本。
使能開發者,是AI的最佳引擎
我曾經采訪過一位AI開發者,他想要開發一種盲人專用的導航設備,能夠在行走場景幫助盲人識別車流和紅綠燈,以及過街天橋、地鐵入口等等。這個方案顯然價值連城,然而他跟我說,在實際開發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難,因為機器視覺模型的訓練需要大量數據,而高昂的算力成本和漫長的訓練時間,真的讓一位普通AI開發者無所適從。
從底層技術邏輯上看,AI不是一對多的單向技術輸出,而是多對多的“集市”型技術體系。這就讓一個身份在AI世界中格外重要:開發者。
而在今天,開發者們進入AI世界依舊要面臨高聳的壁壘:算力、數據、開發平臺、兼容與部署問題,種種考驗都擺在開發者和預備開發者面前。然而莫欺少年窮,隨著產業AI的拓張與AI深入各行各業,對開發者的需求不斷增長,AI開發者正在默默等待著登場機會。
由此看,對開發者的使能與幫助,是保證產業AI源頭開放,保持持續生命力的唯一解決方案。而讓更多開發者融入自身生態,在產業AI中尋找機會,也是一家平臺型企業今天搭建的最優質護城河。
華為云普惠AI第一年的另一個主線任務,就是完成對開發者的生態開放和技術使能。在2018年HC大會上,華為發布了基于昇騰芯片的全棧、全場景AI戰略,面向開發者的底層邏輯給出了新的解答。隨后,華為云AI作為主角,面向開發者發布了一系列平臺工具——更快的普惠的AI開發平臺ModelArts 、著眼于現實開發需求的視覺AI應用開發平臺HiLens——繼而打破了開發者進入AI世界的首座門檻。同時發布了AI沃土開發者使能計劃、生態伙伴計劃等開發者扶持方案。
2019年3月,華為云進一步面向開發者推出了AI市場,其中包含的AI模型市場是國內第一個提供發布及訂閱AI模型服務的平臺。此舉旨在為高校科研機構、AI應用開發商、解決方案集成商、企業及個人開發者等群體,提供安全、開放的共享及交易環境,有效連接AI開發生態鏈各參與方,加速AI產品的開發與落地。
2019年3月,斯坦福大學發布最新的DAWNBench榜單,華為云ModelArts一站式AI開發平臺獲得圖像識別總訓練時間及推理性能榜單雙料冠軍,體現了其在全球深度學習平臺技術的領先性。調試了技術與生態水壓之后,讓開發者洪流融入產業AI的真實市場,可以看作華為云AI在2019年的一個關鍵詞。
補齊能力,讓產業AI客戶收獲更多
華為云普惠AI落地第一年做的第三件事,就是在打通對外兩條路的同時,修煉內功。從技術能力提供上看,截至2019年Q1,華為云人工智能服務已經增加至59種、159種功能。同時,通過參與眾多競賽與測試,穩固了AI前沿領域探索的身位,并且拓展了合作伙伴圖譜,為客戶提供更優質技術選擇。
同時,多個智能體的陸續發布,可以看作是華為云AI在產品服務領域的深化和自我補完。面對物理世界復雜的現實問題,企業客戶不僅需要簡單的技術對接,同時需要集合了行業智慧、智慧大腦、智能邊緣、端側感知體系的一整套靈活解決方案與統一架構。在商業服務模型上補完了與客戶間最后一公里的連通能力。
補完技術、產品、服務的三種形態結合體,可以看作是華為云AI不斷成熟的標志,也是更多行業+AI深度融合可能的肇始。
深入實踐,探索總結產業AI規律
如果從更大的行業趨勢上看,普惠AI一年來的探索,最重要的價值是解決了這樣一個問題:當AI進入產業,進入垂直行業,進入某家具體的公司/機構/工廠,到底會發生什么?
要知道,之前是懂AI的人不懂企業;懂企業服務的人不了解AI,兩邊整個一個摸黑開打。
在陌生的霧靄中,一點光亮,一份地圖都如此重要,這也可以視為普惠AI在第一年中留下最長遠的價值。
通過深入行業,經歷反復的溝通與探索、成功與失敗,華為云給出了關于產業AI的直接答案。
華為云的三個重要發現已經廣為人知,成為了行業普遍奉行的常識:
首先,AI正在讓IT技術由支撐系統走向生產,AI在很多生產領域可以直接創造價值。通過與不同類型、不同地域、不同行業的企業與組織機構,包括交通、醫療等公共服務領域深度結合,華為云證實了AI技術在真實的中國產業空間中有前途,有價值。AI與產業融合之路不僅在論文中和PPT上,還在一個個案例匯總出的數據與生產力關系中。
其次,行業智慧和AI結合仍是難點,也是AI接下來的探索方向。華為云BU EI服務產品部總經理賈永利的一個“金句”是這樣說的:“一個好的問題勝過十個算法工程師”。意思就是在真實的產業中,縈繞著大量在外部無法窺視其真諦的行業問題與行業智慧。AI不是萬能 鑰匙,而是一種加速器和潤滑劑,歸根結底要與行業中真實的人、技術、產業關系相互連接。在AI躍躍欲試的今天,行業智慧是否準備好了呢?這個問題將是接下來產業AI主要需解決的問題,同時也是眾多創業企業可以探索的新賽道。
再次,行業大數據至關重要,但目前首要問題來自算力稀缺。機器學習的原理,是用智能體學習行業數據,反向給出趨近于智慧的生產力解決方案。那么這個過程中,智能體學習的行業數據就成為一切的基礎。然而在今天,實際情況是各行各業在生產大量數據,但這些數據卻面臨著收集、存儲和學習上的困難——這就是算力饑餓問題。如何將優質、性價比高的算力惠及各行各業,是產業AI最先需要解決的問題。這讓我們知道了,在錯綜復雜的產業實踐中,AI今天需要面對的首要矛盾在何處。
這些來自真實案例和數據的發現,在這一年里與我們一同劈開了AI身旁層層籠罩,云山霧罩的名實之辯。華為云用真槍實彈證明了一個簡單的產業AI公式:這東西可以做,必須與行業結合來做,有些問題要馬上做。
結束語:最大的重量,莫過于現實
總結一下華為云普惠AI的第一年旅程,大概是這樣的:向企業市場證明了AI的價值,向開發者輸出了入口,向內夯實了產品與服務,為長遠發展探索出了產業AI的市場邏輯甚至戰略雛形。
這些當然可以看作是功勞,然而也不妨視之為開始。接下來的第二年,華為云一年中的收獲可以視作昇騰芯片挺入市場的連接器,亦不妨看作產業AI生態的基礎建設。攻算力,連接行業智慧,提供全場景解決方案,AI與產業的故事還大有可為。
很多技術到來之初,我們都會覺得它很神秘,很有重量。這是很自然的事情。然而最大的重量莫過于現實。敢于在現實世界中稱量新的可能,始終是科技產業中最具勇氣的一種跨越。
人工智能的落地,尤其是行業+人工智能,在今天來看依舊是一首理想主義的高歌,只有用貼近塵土的方式,才讓AI在數字中國生根發芽。
當AI真的切入現實,或許我們真正需要的態度就是這樣——仰望前沿技術的廣闊與無邊想象力,同時要向現實中去求取智慧,與真實的產業經濟體相結合。敢于向現實的最深處探索,同樣也是一種勇氣,這也是我們對華為云普惠AI的期許。
---------------
本文轉自《CLOUD?云+》
人工智能 AI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網絡用戶投稿,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擁有其著作權,亦不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如果您發現本站中有涉嫌抄襲或描述失實的內容,請聯系我們jiasou666@gmail.com 處理,核實后本網站將在24小時內刪除侵權內容。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網絡用戶投稿,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擁有其著作權,亦不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如果您發現本站中有涉嫌抄襲或描述失實的內容,請聯系我們jiasou666@gmail.com 處理,核實后本網站將在24小時內刪除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