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戰略研究院院長徐文偉:創新領航,推動世界進步
今日,第五屆“華為亞太創新日”在中國成都舉行,華為公司董事、戰略研究院院長徐文偉在開場致辭中表示:
“在智能社會,萬物可感,感知物理世界,并轉變為數字信號;網絡聯接萬物,將所有數據實現在線聯接;基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應用將實現萬物智能。
由于有了先進的ICT技術,這三大特征才能實現。ICT基礎設施(比如5G,物聯網,AI等)將是智能世界的基石。
面向未來,華為將從基于客戶需求的技術工程創新的1.0時代,邁向基于愿景驅動的理論突破和基礎技術發明的創新2.0時代。”
以下為徐文偉發言實錄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好,
感謝各位參加亞太創新日。成都是大熊貓的故鄉,也是創新之都,早在公元前250年,都江堰就是古代人民通過創新造福人類的奇跡,今年我們聚集創新之都討論創新和未來智能世界,以及科技帶給我們的變化。
人類社會即將進入智能社會
十年前的我們,都不曾預測科技給到每個人的今天的生活帶來了如此大的變化和便利。同樣,站在今天看明天,未來仍舊讓人充滿期待。我認為未來二三十年人類社會將演變成一個智能社會,智能社會有三個特征,萬物感知、萬物互聯、萬物智能。
在智能社會,萬物可感,感知物理世界,并轉變為數字信號;網絡聯接萬物,將所有數據實現在線聯接;基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應用將實現萬物智能。
由于有了先進的ICT技術,這三大特征才能實現。ICT基礎設施(比如5G,物聯網,AI等)將是智能世界的基石。
萬物互聯:5G構筑智能世界的底座
在萬物互聯中,5G作為連接一切的技術,構筑著智能世界的底座。而5G的發展正好處在了全球各行各業數字化轉型的關鍵時期。人類工業化發展走到今天,正在從過去的機械化、電力化,走向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可以說,5G技術到來恰逢其時。
一方面,5G可以在傳統的連接的基礎上提供大帶寬、低時延。為不同應用提供切片,這一全新功能,使它可以適配各種復雜的行業應用場景。毫無疑問,5G技術真正為智能化社會提供了一個強大的連接底座。
同時,我們也看到,在各行各業智能化的過程中,需要大量使用到云、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以及邊緣計算這樣一些新的技術。這些新的技術手段,正是因為有了5G的支撐,應用場景將大幅度地增加,應用效率也會大幅度提升。
有了5G的支撐,不論是云、人工智能、還是邊緣計算,都會真正把威力釋放出來,且無處不在。5G與這些關鍵技術相融合,將極大加快各行各業的數字化和智能化進程。
5G讓礦山更安全
5G在各行各業中的應用已經非常多了,但我與大家分享一個最新的案例。這個是內蒙古的一個稀土礦山。大家都知道礦山所處地區的氣候非常惡劣,現場環境也是非常復雜。在礦山的這些礦車,經常處在一個不安全的環境下運行。我們看到的這個稀土礦山,總共有30輛礦車,每個礦車要配四個司機2班倒。礦山運營者遇到的困難也不少。
第一個就是安全事故頻發。礦山自然條件非常惡劣,即便最老練的司機,也難免發生安全事故。第二個是工作效率低下。即便最有經驗的司機,時速也只能跑十公里,這是規定的安全速度。第三個問題是成本高。每個司機一年要25萬,平均2萬塊錢一個月,這也許是中國最貴的司機。即便是這樣,也還招不到人,因為條件太艱苦沒有人愿意去。
如今, 5G網絡裝備的無人駕駛礦車,省去了為每個車的司機支付的100萬人民幣。此外,車輛行駛的速度可以提高到35公里,效率大幅度提高。更重要的是由于無人駕駛,經濟上大幅度節省,避免了人員傷亡。
每一次技術的發展是為了幫助人類,而不是取代人,最終都是讓人類社會變得更好。
華為5G遍布全球
在此,也給各位匯報一下,最新的5G情況,感謝全球運營商客戶、伙伴對華為在5G方面的信任與支持。截至8月底,我們在全球已經簽訂了50多個5G的商用合同。從歐洲到中東到亞太,全球很多運營商都已經積極開始了5G網絡部署。
華為的5G為什么能夠做到行業最領先:
首先是是投得早。我們在09年就開始進行5G的研究,那一年4G剛剛開始投入商用。
第二個是投得多。過去10年,累計在5G上面已經投入了40億美元。
第三個是投入的深度。在5G的研究上,我們不僅僅是做產品,更重要的是我們早期就積極參與標準的制定,同時貫穿整個5G的基礎研究。
同時,從芯片到材料,從散熱到算法,很多方面都是需要我們做出從無到有的探索,背后都是厚積薄發的累積和投入。
萬物智能:為世界提供無所不及的智能
在萬物智能中,基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應用,讓智能無所不及。根據華為GIV2025全球產業洞察預測,到2025年新增數據量180ZB,是2018年新增數據量的18倍,以及每年10倍算力的遞增,帶來了大量異構計算的需求。
華為厚積薄發,堅定不移地戰略投入智能計算,持續取得了創新突破。今年1月9日,我們發布了Kunpeng920,業界最高性能ARM-Based CPU
2018年,面向終端領域,我們發布了麒麟980芯片,推出了世界上首款AI手機,把手機推向智慧新高度。
面向AI領域,我們發布了昇騰310芯片,以覆蓋芯片、芯片使能、框架和應用的全棧能力,以及包括公有云、私有云、邊緣計算、物聯網行業終端以及消費終端等全場景的產品和服務,提供經濟且充裕的算力,像電力那樣方便獲得AI算力,實現各行行業的普惠AI。
Kunpeng 920
業界最高性能ARM-Based CPU
鯤鵬920,帶來了高性能、高吞吐、高集成、高能效的創新突破,把計算推向新高度。基于ARM架構授權,由華為自主設計完成,是業界最高性能CPU。
看得見的產品,看不見的是背后的技術
正如剛才所說,與5G一樣,我們看到的是產品,而,冰上之下的技術才是真正的競爭力。數學、芯片設計、材料、散熱等,這些是背后的基礎能力。
華為有60多個基礎技術實驗室,700多數學博士,200多物理和化學博士;數學的算法的突破決定了SingleRAN的誕生。早在1991年,華為就設計了第一片ASIC芯片并成立了芯片設計室。
材料的抗腐蝕研究,讓華為產品適應各種環境,石墨烯的研究,讓電池散熱效率大幅提升;無風扇的散熱設計,讓基站的體積降低30% ……
華為創新理念升級:從1到N邁向從0到1
隨著摩爾定律和香農定律接近極限,通信行業面臨瓶頸和挑戰,華為的創新戰略是:從基于客戶需求的技術和工程創新的1.0時代,邁向基于愿景驅動的理論突破和基礎技術發明的創新2.0時代。
創新1.0的核心理念是:基于客戶需求和挑戰,是技術創新,工程創新,是產品與解決方案的創新,是從1到N的創新。核心是幫助客戶和合作伙伴增強競爭力,幫助客戶增加收益或者降低成本,幫助客戶實現商業成功。過去華為無論在無線、光網絡、還是智能手機領域,我們都有大量的工程和技術創新,為客戶帶來的極大的商業價值以及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價值。
創新2.0的核心理念是:基于對未來智能社會的假設和愿景,打破制約ICT發展的理論和基礎技術瓶頸,是實現理論突破和基礎技術發明的創新,是實現從0到1的創新。
以愿景假設+技術突破為方法論
那么,再回到一開始智能世界的特征。我們首先從愿景假設出發,研究未來人們是如何生活、工作、娛樂、保健等,提出問題,帶著問題找技術,帶著問題捕捉未來的技術方向和商業機會,期望能夠孵化出新產業和新產品形態,研究未來智能世界。圍繞信息的全流程,研究和發掘未來的技術,從信息的產生、存儲、計算、傳送、呈現,一直到信息的消費。
以開放式創新、包容式發展為思想理念
那么,什么是華為創新2.0?具體來說:
創新2.0的核心是基于愿景的理論突破和基礎技術的發明,而理論突破和基礎技術發明源頭之一是學術界,工業界提出的挑戰和向大學進行研究的投資是助推器。理論突破和技術發明的不確定性非常高,這種不確定性的性質就決定了不能是封閉的創新,需要一起分享成果,共享能力。
華為創新2.0的思想理念是“開放式創新、包容式發展”,大學和研究機構,學術界,工業界聯合起來,共同推動。
以大學合作、技術投資為戰略舉措
華為成立戰略研究院,統籌創新2.0的落地。我們將采取“支持大學研究、自建實驗室、多路徑技術投資“等多種方式實現創新2.0,把工業界的問題、學術界的思想、風險資本的信念,整合起來,共同創新。
今天的我們,需要理論的突破,需要新的基礎技術的發明。智能世界,道阻且長。我們將繼續去探索未知的新世界,勇敢地航向前人所未至的領域。再次歡迎大家參加亞太創新日,祝各位成都之行愉快,謝謝!
本文來自“華為”公眾號
智能數據 5G 華為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網絡用戶投稿,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擁有其著作權,亦不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如果您發現本站中有涉嫌抄襲或描述失實的內容,請聯系我們jiasou666@gmail.com 處理,核實后本網站將在24小時內刪除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