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始云計算
1. 傳統IT面臨的問題
業務上線速度慢
TCO成本高
IO瓶頸
TCO(Total Cost of Ownership),總體擁有成本,在一定時間范圍內所擁有的包括置業成本和每年總成本在內的總體成本。
1.1 業務上線速度慢
購買硬件->安裝部署軟件->業務調試 ,流程復雜,業務上線消耗時間長
1.2 TCO成本高
主要來看有兩點,一是一次性硬件購置成本高,二是維護成本高,傳統IT采用分散性維護、業務故障恢復周期長
1.3 IO瓶頸
動態擴展性差:硬件服務器被設定為單一角色、如SAP服務器、Oracle數據庫服務器、Web服務器,硬件資源只能被特定軟件業務所使用,硬件利用率不高,難以把握總體資源容量需求評估
2. 云計算
2.1 云計算發展過程
虛擬化->私有云->多數據中心整合->混合云
虛擬化
將底層硬件與上層系統解耦。將計算、存儲和網絡資源虛擬化、池化、邏輯化,分給我們的虛擬機來使用,不再直接使用物理資源。當虛擬機數量達到一定程度,管理復雜度直線上升,此時就需要自動化、流程化和服務化的云服務。
私有云
云服務提供商為客戶單獨使用而構建、硬件資源客戶私有,客戶自己維護云基礎設施,單租戶或狹義上的多租戶,Pay For Cloud (成本非常高,技術要求高)
公有云:云服務提供商對基礎設施維護,硬件資源歸云服務上所有,多租戶,Pay For Use (像用水用電,簡單便宜,共享)
多數據中心整合
利用SDN(Software-defined networking )等功能從網絡上將多個數據中心進行整合,形成具有容災備份功能的統一的云數據中心。
混合云
私有云數據中心與公有云服務進行整合,形成更加完備的、雙引擎的軟件定義的數據中心,業務可以實現公有云、私有云的無縫切換以及更加完備的容災備份
2.2 云計算的基本技術特性
1.1 虛擬化
計算資源邏輯化
將物理CPU虛擬化后分給虛擬機使用。
評估標準:SPECvirt(單位CPU的虛擬化能力 )
存儲資源邏輯化
軟件定義的存儲, 將計算節點的本地存儲進行整合,通過網絡進行互聯,形成計算、存儲合二為一的超融合架構,消除了單一的訪問點和瓶頸點。簡單來說就是將多個節點的資源通過負載均衡算法進行統一調度。
網絡資源邏輯化
安全資源邏輯化
1.2 資源調度
簡單來說就是硬件資源虛擬化、可實現動態擴展
主要功能:資源復用、資源池管理、DPM(Dynamic Power Management)、DRS(Data Replication Service)、存儲DRS
總結:虛擬化是將傳統的IT資源邏輯化、通過Hypervisor層以虛擬機的形式將計算、網絡和存儲等資源重新組織分配給OS及其上層的業務使用。而云服務則是將這些資源的使用流程化、自動化、服務化以降低管理開銷,實現更加高效的管理。
3. 云服務
IaaS
PaaS
SaaS
華為公有云架構
計算 云計算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網絡用戶投稿,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擁有其著作權,亦不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如果您發現本站中有涉嫌抄襲或描述失實的內容,請聯系我們jiasou666@gmail.com 處理,核實后本網站將在24小時內刪除侵權內容。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網絡用戶投稿,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擁有其著作權,亦不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如果您發現本站中有涉嫌抄襲或描述失實的內容,請聯系我們jiasou666@gmail.com 處理,核實后本網站將在24小時內刪除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