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程序員(十八)淺談谷歌用戶體驗設計準則
839
2025-04-01
為了解決前文所述的軟件需求困境,我們首先需要找到一種可以被各方真正理解和溝通、并可以被逐步精化的需求體系。我認為,這種體系應該是基于用例(usecase)的。
首先,讓我們仔細研究一下用例的定義:
一個用例抽象了目標系統在現實中將執行的一組場景(每個場景由一系列動作組成);這些場景會產生一個對某個Actor有價值的、可觀測的結果;
在這個定義中,我們強調了兩件事情:
一、用例是被從現實的場景中抽象出來的,而不是被隨便發明出來的;
二、每個用例(場景)應能提供完整的商業價值。在未來的博文里會介紹這兩條會如何幫助我們避免對用例的誤用。
用例的優勢在于它天生是黑盒的,它用自然語言抽象了用戶和目標系統的交互,避免了混入分析、設計和實現細節,以保證用例可以被不懂具體技術的業務及測試人員所真正理解。同時,需求分析員又可以方便地通過用例分析(use case analysis)(即用分析類來試圖在理想方式下實現用例),將需求體系精華成分析模型。在這一過程中,需求分析員可以更進一步地完善基于用例的需求體系,而不必擔心分析模型會污染需求,從而實現需求與分析的分離及有效互動。
最后,我們必須指出,基于用例的需求管理體系中不僅僅包含用例,它還應該包括涉眾請求,特性列表,前景文檔,補充規約,詞匯表等等。
用例其實是Ivar在許多年前發明的老技術了,現在被很多人所采用,而被更多人誤用,下面的文章讓我們看看一些對用例的典型的誤解和誤用。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網絡用戶投稿,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擁有其著作權,亦不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如果您發現本站中有涉嫌抄襲或描述失實的內容,請聯系我們jiasou666@gmail.com 處理,核實后本網站將在24小時內刪除侵權內容。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網絡用戶投稿,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擁有其著作權,亦不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如果您發現本站中有涉嫌抄襲或描述失實的內容,請聯系我們jiasou666@gmail.com 處理,核實后本網站將在24小時內刪除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