寵物集市-寵物集市華東、華南、華北排行榜一覽表
773
2025-03-31
本文目錄一覽:
廣東工業大學由原廣東工學院、廣東機械學院和華南建設學院(東院)于1995年6月合并組建而成,學校已有近60年的辦學歷史,是一所以工為主、工理經管文法藝結合的、多科性協調發展的省屬重點大學。是廣東省高水平大學重點建設高校。
學校坐落在中國南方名城廣州,地理位置優越,校園占地總面積3348畝,擁有大學城校園及東風路、龍洞等多個校區。大學城校園突出工科特色,多個學科相互促進協調發展,創設多個協同創新科研平臺。東風路校區突出藝術創意和社工服務氛圍的營造,建設設計創意園和成果展示館。龍洞校區突出管理學與理學氛圍的營造,打造環境優美、恬靜怡人的花園式校園。
目前,學校共設有19個學院,4個公共課教學部(中心),5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5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7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0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88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含MBA),11個學科教授評審權,3個省攀峰重點學科一級學科,7個省優勢重點學科一級學科,5個省特色重點學科二級學科,有工程碩士(17個領域)、工商管理碩士、工程管理碩士、會計碩士、翻譯碩士5種碩士專業學位授予權,同時具有同等學力人員申請碩士學位授予權。學校現有83個本科專業,自起,所有本科專業均在廣東省普通高等學校第一批本科錄取批次招生。機械、信息、材料、化工四個學科為廣東省“211工程”三期重點建設學科。2012年以來,工程學科位居ESI世界排名前1%行列。
學校提出“以更加解放的思想、更加開放的姿態、更加創新的體制機制、更加勤奮務實的工作作風,集聚海內外創新人才,多模式構建創新平臺,營造創新氛圍,培養創新人才”的發展思路,全面實施大學生創新行動計劃、研究生拔尖創新人才培育計劃、師資隊伍建設“*”、“培英育才計劃”以及團隊平臺重大成果培育計劃等重大戰略。近年來,學校在師資隊伍、學術科研、人才培養等方面發展迅速,成效顯著。
學校高度重視師資隊伍建設,師資力量不斷增強。學校現有專任教師2000多人,其中正高級職稱300多人,副高級職稱700多人。2011年以來,學校已引進“*”特聘教授百余名和2名學院院長。其中“*”2人、國家“杰青”5人、國家“”教授10人、”青年千人”教授8人、國家“優青”3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5人、廣東省“領軍人才”4人、廣東省“珠江學者”8人、廣東省“杰青”8人等,同時還聘有法國科學院院士1人,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已組建并入選廣東省“創新團隊”4個。高素質師資隊伍的建設,為學校人才培養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保證。目前全日制在校生45000余人,本科生41000余人,研究生4000余人,并招有不同層次的成人學歷教育學生、港澳臺生和外國留學生,已形成“學士-碩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
學校堅持把科研工作緊密結合廣東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堅持不懈地走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科研整體實力不斷增強,到校科研經費達到6.2億元。學校有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1個,國家發改委現代服務業產業集聚基地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部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1個,省級重點實驗室7個,省級工程中心19個,牽頭或參與組建省部院產學研創新聯盟56個,省級國際合作平臺2個,省發改委工程實驗室1個,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個,廣東省決策咨詢基地1個,廣州市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1個。我校牽頭組建的“廣東3C電子產品制造裝備協同創新中心”認定為省級協同創新中心,同時學校還建有1個省級協同創新中心培育項目。,學校科技項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此外,學校還與地方政府和工業界聯合建立了“廣州國家現代服務業集成電路設計產業化基地”、“東莞華南設計創新院”、“佛山廣工大數控裝備協同創新研究院”、“河源廣工大協同創新研究院”等多個跨學科協同創新平臺。目前學校正努力在精密裝備、IC設計、工業設計、制藥、軟物質等領域構建高水平研發平臺,促進產學研和協同創新取得實質性成果。
學校致力于培養有國際視野、有堅實基礎、有創新能力的人才。現有7個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16個省級特色專業,13個廣東省名牌專業,3門國家級精品課程(含雙語教學示范課程),73門省級精品課程(含雙語教學示范課程),7個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1個國家級大學生實踐教學基地、3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20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國家級教學團隊。學校辦學條件良好,現有計算機12956臺套,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固定資產總值6.5747億元。校舍建筑面積143余萬平方米。圖書館擁有藏書369.3萬冊、電子圖書11579GB,并采用共享方式,多渠道、大幅度拓展了信息資源使用范圍。學校從學生成才觀的理念轉變抓起,探索性實施了“重基礎、強能力、多樣性、個性化”的培養方案改革,著力探索以培養創新創業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基于產學研全程結合的人才培養新模式與新思路,同時將人才培養(特別是本科生培養)納入高水平科技創新平臺建設規劃之中。
學校高度重視對外合作與交流,推進以“學科為主體”的國際合作與交流戰略,促進學科和團隊與國(境)外高水平大學、科研機構和跨國企業等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搭建合作平臺,對接國際一流技術,引進國際一流人才。學校先后與國(境)外130多所大學和機構建立合作關系,開展合作辦學、學生聯合培養、師資培養、教學模式改革、合作科研、人才引進和平臺建設等多方位合作,推進重點學科建設進入國際前沿,為學校師資隊伍國際化、人才培養國際化和科研工作國際化提供良好平臺。
通過一系列創新舉措,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不斷提高,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文化體育活動取得重大突破。2013年,學校在第十三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摘得3項一等獎,3項二等獎,1項交叉創新獎,以總分330分排所有參賽高校第5位,捧得全國挑戰杯“優勝杯”,并獲得全國第十四屆“挑戰杯”競賽承辦權。,在“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省賽中,獲金獎11項,名列全省第一;在“創青春”國賽中,總分全國第6名,排名全國非985高校第1名,捧得“優勝杯”,創造了我校參加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的歷史最好成績,刷新了我校參加原“挑戰杯”全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的獲獎層次和整體成績的記錄。,學校承辦第十四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并在大賽中榮獲2項特等獎(全國僅38項)、2項一等獎、2項二等獎和1項累進創新獎,以團體總分420分捧得“優勝杯”,團體總分排全國高校第二、廣東高校第一,創造了我校參加全國“挑戰杯”競賽的歷史最好成績。在全國大學生電子商務大賽暨全國高校“創意、創新、創業”電子商務挑戰賽總決賽中獲得特等獎和一等獎;在第四屆中國大學生方程式汽車大賽中,廣工大FSAE車隊獲得營銷報告第一名、成本報告第五名、高速避障第四名、耐久賽第二名和總成績第四名的佳績;1名學生榮獲第七屆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等。學校籃球隊連續三年榮獲全國大超聯賽總冠軍,2011年榮獲第八屆亞洲大學籃球錦標賽冠軍等;學生舞蹈節目獲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一等獎等。
學校,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堅定不移地走內涵式發展道路,牢記使命、勵精圖治,改革創新、開拓進取,凝聚力量、攻堅克難,腳踏實地、奮力前行,不斷提高辦學水平與質量,為建設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教學研究型大學而努力奮斗!
重慶教育資源優化:一個月內3所重點高校簽約落戶
重慶引進知名院校行動又取得新進展。近日,清華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兩大重點高校先后與重慶簽署合作協議,多個創新平臺宣布落地重慶。如果再加上本月初落地兩江協同創新區多個科研平臺協同創新項目的華東師范大學重慶研究院,重慶在一個月內已經收獲了3所重點高校項目。
這些項目有何亮點?為何重慶如此重視對知名院校的引進,目前在創新發展方面又有哪些布局呢?
1 亮點
據公開報道,4月7日,清華大學與重慶兩江新區簽署合作協議。由清華大學從技術層面提供支持的西南智能微系統研究院將落戶兩江協同創新區。
據介紹,西南智能微系統研究院主要針對汽車傳感器與微系統、公共安全傳感器與微系統兩大研究方向,圍繞新一代智能芯片、MEMS微系統、高端傳感器以及綜合應用等方向從事基礎及應用科學研究。
該研究院將加強與清華大學相關研究機構及其多個科研平臺協同創新項目他科研團隊的緊密合作,積極引進其他高校、科研院所在智能微系統領域掌握核心技術的科研團隊。同時搭建核心運營團隊,成立成果轉化中心,孵化及引進一批優質創新企業集聚兩江新區。
一個月內3所重點高校項目落地!重慶沖刺國家(西部)科技創新中心
從市場層面來看,汽車產業是兩江新區的支柱產業,目前兩江新區已集聚了長安、長安福特、北京現代等9家整車企業,并有200余家核心零部件企業,產能規模近5000億元,建立了完整的汽車產業鏈。這為MEMS壓力傳感器的應用奠定了良好的市場基礎。
同時,作為重慶創新發展的高地,近年來兩江新區堅持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加快推動汽車、電子、裝備、生物醫藥四大支柱產業向中高端邁進,航空航天、物聯網、新型顯示等智能產業正蓬勃興起,核心智能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在兩江新區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和發展空間。
因此,西南智能微系統研究院的落戶有效補充了兩江新區的創新資源,有利于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將為兩江新區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重要助力。
如果說西南智能微系統研究院更多側重于清華大學在技術、團隊方面的潛在支持,那么北京理工大學在重慶的布局則是“院地合作”深度對接的全面落地。
4月23日,北京理工大學分別與兩江新區、西永綜合保稅區簽署北京理工大學重慶創新中心、北京理工大學重慶微電子中心合作協議,標志著兩個重大創新平臺正式落地重慶。
一個月內3所重點高校項目落地!重慶沖刺國家(西部)科技創新中心
根據協議,北京理工大學重慶創新中心項目選址兩江協同創新區,按照“院士領銜、團隊落地、屬地發展”方式規劃建設,將圍繞先進制造、新能源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先進材料等方向,創新科學研究、人才培養、成果轉化模式和體制機制,建設北京理工大學創新研究院、重慶研究生院、創新科技園和國際交流中心。創新中心分兩期實施,每期3年,一期建設力爭聚集科研人才400人,建立院士工作站5個,推進建設1個國家級科研平臺,建設省部級以上平臺5個,孵化項目50個。
北京理工大學重慶微電子中心由北京理工大學和西永微電子產業園區聯合打造,將發揮北京理工大學在微電子領域的科研和人才優勢、西永園區的產業資源和政策優勢,在硅光工藝及光電器件、集成電路設計、高性能核心電子元器件、硅基高速片上系統及應用等領域開展創新研究、人才培養引進和成果轉化工作。微電子中心力爭通過3年建設,形成100人的研究團隊,建設10個有影響力的.科研團隊,累計培養研究生200人以上,獲批國家級重點實驗室。
不難看出,上述項目都是圍繞補齊重慶的創新短板,發揮重慶的產業基礎優勢而布局,同時也契合重慶在大數據智能化戰略推動下的產業發展方向。未來將支持幫助重慶引進培育更多高端人才和一批優質科研成果及產業化資源,助推重慶產業轉型升級。
2 布局
事實上,這幾個科創平臺的落地是重慶近年來加快布局創新發展的縮影。
自2017年11月以來,重慶持續實施科教興市和人才強市行動計劃,以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大力引進和培育高端創新主體,強化產學研協同創新。
2017年11月22日,重慶市科委發布《重慶市與知名院校開展技術創新合作專項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計劃到2020年,重慶將力爭引進國內外100所以上知名高校、科研機構等創新資源以多種模式落戶重慶,最高支持額度達5000萬元。自《方案》出爐后,重慶加快引進國內外高校和科研機構步伐,取得了成效顯著。
一個月內3所重點高校項目落地!重慶沖刺國家(西部)科技創新中心重慶兩江協同創新區效果圖
以兩江協同創新區為例,作為兩江新區重點打造的創新平臺之一,截至目前,已有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同濟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中科院計算所、新加坡國立大學、比利時魯汶大學等一批國內外知名院所落戶兩江協同創新區。
依托國內外頂尖的高校及科研機構,兩江協同創新區將打造內陸地區科技創新示范高地、新興產業孵化高地、國際科技交流合作高地以及一流創新資源聚集高地,將為重慶建設國家(西部)科技創新中心提供有力支撐。
從全市來看,去年有24家國內外知名高校院所來渝設立分院分所,包括聯合微電子中心、英特爾FPGA中國創新中心等高端研發機構也先后落地重慶。
一個月內3所重點高校項目落地!重慶沖刺國家(西部)科技創新中心進入2019,重慶推動創新發展熱度不減,喜報頻傳。2月底,阿里云創新中心(重慶)投用;3月底,兩江協同創新區方案出爐;緊接著,創業黑馬獨角獸加速基地宣布落戶兩江新區;4月中旬,西北工業大學重慶科創中心項目掛牌投用。
按計劃,今年重慶還將創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兩三個,引導更多國家級科技創新基地在渝布局。同時,力爭與上海交通大學、國防科技大學等高校共建一批創新平臺。
就在前不久,3月21日,科技部與重慶市政府在渝舉行2019年部市工作會商會議,并簽訂新一輪部市工作會商制度議定書。根據《議定書》,未來5年,科技部與重慶市將以支持重慶建設國家(西部)科技創新中心為目標,共同推動重慶創新驅動發展。
其中包括,科技部將支持重慶積極參與國家“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聯合實驗室、科技園區合作、技術轉移,圍繞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建設,指導重慶與新加坡共建創新中心,助推重慶融入國際創新網絡。有了科技部的“重量級”支持,這將為重慶建成西部創新中心提供了更充足的動力和底氣。
一個月內3所重點高校項目落地!重慶沖刺國家(西部)科技創新中心值得一提的是,為促進在渝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轉化,重慶市政府網近日發布了《市教委市科技局關于進一步促進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轉化的若干措施》。
《措施》規定,如果職務科技成果不涉及國家安全、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可以將所有權讓渡給科研人員,由科研人員自主實施轉化,高校院所可以從轉化金額中收取不超過30%的資源使用費,用于補給物資條件支持、人力資源支出和科研后續再投入。《措施》還鼓勵高校院所科研人員以技術許可的方式進行成果轉化。
這無疑將極大的激發在渝高校院所科研人員推動科研成果產業化的熱情。未來隨著越多越多高校、科研機構的落地,重慶的產業轉型升級也將獲得更多的有力支撐。
3 原因
為何重慶如此重視創新發展?
此前,我們在《眾多知名高校云集,重慶兩江新區發力國家科技中心?》一文中也分析了重慶在引進高校科研機構方面取得的成績以及背景原因。
眾所周知,近年來,重慶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科技創新工作成效明顯,但科技創新仍有短板。特別是高端平臺較少,如國家級大院大所、重點高校較少,使高端人才的培養和引進較為困難,成為制約重慶產業轉型升級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最大短板之一。
一個月內3所重點高校項目落地!重慶沖刺國家(西部)科技創新中心
從數據上看,盡管近五年,重慶的研發經費投入從2014年的201.85億元上升至2018年預計的397億元,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從2014年的1.42%上升到2018年預計的1.95%,已經取得很大成效。
但與支撐高質量發展要求相比,重慶的研發投入仍然不足,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依然低于全國平均水平0.2個百分點,與發達地區差距更大。
因此,加快引進創新主體,推動建設更多創新平臺,集聚創新資源,引導企業、高校、院所增加研發投入,不斷提升全市科技創新水平,就很有必要。
除了上述引進知名高校院所的行動外,我們注意到,去年11月出臺的《重慶市城市提升行動計劃》提出,重慶將依托大學城規劃建設科學城,并以科學城為智核,以發展智能產業為主導,聯動九龍坡、北碚、江津和璧山,形成西部“智能谷”,聯動兩江新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構建重慶創新版圖,打造創新資源集聚地。
今年全市科技創新工作會上也透露,2019年重慶還將通過壓縮市區兩級財政一般性支出,新增10億元用于支持科技創新。此舉的目的是引導全社會加大研發投入,力爭今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達到2%以上。
隨著一系列鼓勵科技創新行動措施的出臺落地,這將幫助重慶更好集聚全球創新資源要素,加快推動重慶實施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一個月內3所重點高校項目落地!重慶沖刺國家(西部)科技創新中心
不過,也有媒體報道指出,盡管重慶在科技創新上沒少花心思,政策鼓勵、興建科創平臺、為科技創新公司減稅等等,功夫花了,但似乎仍欠點火候。
據獵聘網信息顯示,一個大數據工程師的月薪輕松過萬,一個有幾年工作經驗的數據分析師,薪酬在40萬~120萬元之間,而更頂尖的大數據技術人才則是年薪輕松超百萬。而重慶的普遍薪酬還不具競爭力。
在人才供給方面,駐留重慶本地的人才最多,以專科、博士學歷人才本地就業意愿最高,本科及碩士學歷人才流失較為嚴重,導致重慶本地中高端人才供給出現不足。
此外,在行業分布上,據獵聘網近期發布的《2019年一季度重慶市中高端人才報告》,一季度重慶中高端人才主要分布在房地產、汽車機械制造、金融、互聯網行業。相比之下,大數據智能化領域的中高端人才供給不足。
同樣,杭州、深圳、北京等城市都有多個獨角獸企業,而重慶與北上廣深比起來,行業氛圍顯然還不夠濃烈。而投資機構也往往扎堆北京、上海等地。科技創新企業很難獲得投資機構的目光。
一個月內3所重點高校項目落地!重慶沖刺國家(西部)科技創新中心
對此,一方面重慶既要加快“筑巢引鳳”,營造良好發展環境,引進更多創新主體,培育更多科技創新企業。另一方面,也要加大人才引進力度,構筑創新人才隊伍。今年重慶市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出,實施“重慶英才計劃”,完善“一站式”人才服務政策,加快引育一流科學家、科學領軍人才、產業技術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讓創新人才立住腳、留住心、扎下根!
(來源:重慶馬路社)
截至2016年1月,學校建有3個省級重點實驗室,福建省社科研究基地1個 ,2個省部級人文社科基地。2個省級“2011協同創新中心” ,6個科研創新平臺。入選福建省首批科技擁軍示范基地。
截至2014年5月,學校建立了閩南文化研究院、鄧小平理論研究所、教育科學研究所、文化詩學研究所、語言文化研究所、德育研究所、儒學與傳統文化研究所、信息技術研究所、圖書情報研究所、離散數學研究所、生物技術研究所、季羨林研究所、巴哈研究所、歷史研究所、應用心理學研究所、計算機應用技術研究所、應用化學研究所、現代測試技術研究所、環境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人力資源研究所、市場營銷研究所、老年學研究所、區域經濟研究所、文藝傳播學研究所、膜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編輯學與文化產業研究所、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所、漳州經濟發展研究所、人口家庭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精細化工研究所、先進陶瓷材料研究所、漳臺休閑食品與茶飲料研究所、花卉研究所、知識產權研究中心、臺商研究中心、法治漳州研究中心、谷文昌精神研究中心等研究院所 。
省級重點實驗室:粒計算及其應用重點實驗室、現代分離分析科學與技術重點實驗室、認知與人格重點實驗室
省部級人文社科基地:海峽兩岸閩南文化研習交流基地、閩臺區域文化與文學研究中心
福建省社會科學研究基地:閩南文化研究中心
省級2011協同創新計劃項目:海峽兩岸文化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區域農村教師發展協同創新中心
科研創新平臺:現代分離分析科學與技術重點實驗室、 粒計算重點實驗室、菌物產業工程技術中心、文化詩學研究所、應用心理學研究所、閩南文化研究院 2006年至2015年6月,全校共獲準各級各類科研立項700項左右,其中以學校為依托主持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6項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30項 (其中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立項1項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特別委托項目1項 ),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20項 ,全國高校古籍整理委員會項目2項,省級科研項目138項,省部級以上科研成果獎20項,其中高飛教授參與的“碳原子團簇的形成研究”項目榮獲200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祝峰教授于2012年榮獲國際IEEE粒計算學會杰出貢獻獎 。截至2012年末,學校教師共發表科研論文4205篇,其中被SCI、EI、ISTP三大檢索收錄375篇 。2012年以來閩南師大主持福建省“十二五”教育綜合改革重點項目5項。2004-2011年,學校資助出版教材、著作36部,參編80多部,譯著10部,申報專利12項 。入選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網評出的“2013中國文化創意產業學術研究十大領軍院校” 。2014年5月,獲4項國家語委重點項目立項中的1項 。
2013年,學校獲得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5項,其中一般項目3項,后期資助項目1項,特別委托項目1項,共獲得資金資助102萬元 ;共獲批6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其中面上項目3項,青年科學基金項目3項,批準金額合計285萬元 。獲得22項福建省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其中一般項目15項、青年項目7項,共計獲得資助經費29.5萬元,在福建省高校排名中位居第五。獲得福建省2013年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項目(A類)立項17項,其中杰青2項,重點1項,產學研1項,一般項目13項;社科A類立項21項,其中新世紀1項,重點3項,語委專項1項,一般項目16項。獲得3項2013年省教育廳A類第二批人文社科研究項目計劃(兩岸職業教育專項)。獲得2項2013年度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課題項目,1項重點課題,1項一般課題 。獲得4項中共福建省委宣傳部關于下達福建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2013年立項項目,2項年度項目,2項一般項目 。
學校共有6項入選2013年市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項目計劃,立項率達86%,立項數為漳州市各單位最高;17項入選漳州市人文社科項目,其中6項一般課題,2項青年課題,9項自籌課題 。2013年初至9月份,全校共申請發明專利8項,其中,實用新型專利14項,授權11項。另9月份學校教師與企業共簽署合同8項,總金額125.26萬元,到帳經費37.49萬元,其中,當年度項目到帳經費27.89萬元,歷年度到帳經費9.60萬元 。 截至2015年8月,圖書館已擁有紙質圖書220萬冊,電子圖書286.37萬冊,中外文紙質期刊5000多種;訂購有中國期刊網、方正Apabi教學參考書、超星數字圖書館、SD、Springer外文電子圖書和期刊等中外文數據庫40多個。其中2013年圖書文獻購置經費投入803.2萬元,新購置圖書11萬冊、電子圖書25.786萬冊。
在自建數據庫方面,建有《閩南地方文化特色數據庫》、《語言學科專題庫·閩方言》、《語言學科專題庫·英語學習策略》、《閩師文庫》、《閩臺生態農業庫》、《館際互借全文數據庫》、《教學參考書數據庫》、《附書光盤系統》等8個數據庫 。
廣東工業大學不是211。
1、1995年6月,廣東工學院、華南建設學院東院和廣東機械學院組建廣東工業大學,具推薦免試研究生資格;有廣東省一級學科重點學科10個、廣東省二級學科重點學科5個。
2、廣東工業大學坐落在中國南方名城廣州,擁有大學城、東風路、龍洞等多個校區。校園占地總面積3348畝。大學城校區突出工科特色,多個學科相互促進協調發展,創設多個協同創新科研平臺。
擴展資料:
1、“211工程”,即面向21世紀、重點建設100所左右的高等學校和一批重點學科的建設工程,于1995年11月經國務院批準后正式啟動。
2、“211工程”學校承擔了全國1/2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973”項目,1/3的“863”項目;2003-2013年,獲得國家科技三大獎一、二等獎的數量占全國的1/3。
3、“211工程”建設的主要內容包括學校整體條件、重點學科和高等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三大部分;建設項目均實行項目法人責任制、招投標制和工程監理制。
4、國家教委“211工程”辦公室發出《關于報送“‘211工程’建設基本信息數據庫”的通知》,加強“211工程”信息工作,及時了解“211工程”建設的進展情況。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_廣東工業大學? ?百度百科_211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網絡用戶投稿,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擁有其著作權,亦不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如果您發現本站中有涉嫌抄襲或描述失實的內容,請聯系我們jiasou666@gmail.com 處理,核實后本網站將在24小時內刪除侵權內容。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網絡用戶投稿,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擁有其著作權,亦不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如果您發現本站中有涉嫌抄襲或描述失實的內容,請聯系我們jiasou666@gmail.com 處理,核實后本網站將在24小時內刪除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