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鐘搞定OKR工作法(OKR工作法視頻)
首先說一下OKR是什么?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 全稱「目標和關鍵成果」,是一套明確和跟蹤目標及其完成情況的管理工具和方法。
OKR 這套系統最初由英特爾公司制定,在谷歌成立不久,被風投家約翰·都爾(John-Doerr)引入谷歌,并一直沿用至今。國內外很多公司都在使用。這也充分說明了OKR方式的可行性,OKR在執行過程主要以季度為周期來進行管理。
通過PDCA循環即計劃,執行,檢查,處理來不斷反思總結,提升效果。
完整的周期應該是在季度初期我們會開「OKR會議」,「確定OKR」,「公示OKR」,中間會進行跟蹤狀態目標,季度末會進行反思復盤,進行打分等等操作。
整個OKR制定是從上到下,逐級進行拆分的類似金字塔式結構,最終拆分到團隊或者個人OKR。 為了方便大家理解,分解后最終的OKR的樣子通常如下:
O(目標):打造業內最好的產品 KR1(關鍵結果 1):可用性提高 99.5% KR2(關鍵結果 2): API 響應時間 500 ms KR3(關鍵結果 3): 0 安全事故 通過O(目標)來進行拆分出KR(關鍵結果),下一級別的O是上一級的KR,最終保證大家目標方向的統一。
說完OKR是什么?那我們為什么要用OKR呢?它能夠解決什么問題呢?
我覺得主要兩個原因:
OKR讓我們更「聚焦」更專注于我們的公司/團隊的目標。 OKR「激活」了團隊成員,讓團隊主觀能動性更強。通過它能找出精英同學,拉動中間同學,影響落后同學。 通過對OKR的層層分解,保證我們目標的整體一致,不容易跑偏,保證從公司到部門大家方向盡可能一致。
大家可能對目標「跑偏」可能沒有那么多感覺,之前有一項針對美國23000名員工調查中,只有37%的人知道公司計劃做到什么程度;只有9%的人認為他們團隊有清晰可衡量的目標。可見確保公司OKR一致性的重要和困難。
另外由于沒有了純粹的KPI考核,鼓勵員工跳出「舒適區」,團隊里面的成員會更加主動的承擔那些富有挑戰,超出能力范圍的事兒,從而拉動和影響其他團隊成員。不清楚舒適區的同學可以參看我前面的文章工作以后,我們如何實現自我提升
看到上面的幾點,很多同學就迫不及待的打算使用OKR了,認為OKR能解決一切問題,但是我想用軟件工程里面常說的一句話:「沒有銀彈」即沒有萬能藥。 OKR雖然能夠做到「聚焦」目標,「激活」團隊,讓團隊高效運轉,但OKR更適合那種大方向性,那種不易于考核的團隊,比如研發,業務支撐團隊。
KPI適合那種精細化易于考核的團隊比如銷售同學,業務同學。
所以劉潤老師在「五分鐘商學院」形容 KPI是秒表,OKR是指南針 就是這個道理。
這兒為什么要加個「可行性」呢?難道我們拆分出來的OKR中KR不夠具有可行性嗎?你說對了,大部分新同學剛開始拆分出來的OKR的確有些不太合理,顯得比較抽象化。
所以為了制定可行性的OKR需要通過一些工具規則來梳理。
制定可行性的OKR我個人認為至少滿足兩點:
首先說一下SMART原則,SMART原則5個字母分別代表:
也就是說我們從上到下分解拆分的KR是一個具體可衡量,與之相關,并有一定時限的可實現目標。OKR鼓勵我們跳出「舒適區」挑戰一些自己能力范圍之外的事兒,但是并不代表去做不可實現的事情。這里面大家要清楚明白一點。
其次我說的「五四原則」,這個其實我自己YY出來的。
五四原則指:不超過5個目標(O),每個目標(O)不超過4個KR(關鍵結果)。為什么要這么設定呢?
OKR強調的是聚焦目標,如果我們O或KR過多自己都會不清楚自己的目標或者關鍵結果,尤其是KR,很多同學一開始會把自己任務都一起寫進KR中去,造成工作重點跑偏。
通過SMART和五四原則梳理后的OKR,才會更有可執行性。
OKR除了可以做目標管理,也有其他的應用場景。在《OKR工作法》這本書提到了用來改善我們的「最小可行性產品」,找出我們真正關注的目標和關鍵結果,以此來進行一個快速迭代試錯,下面是一個通過一個二維四象限進行的OKR跟蹤,大家可以了解一下。
常見的問題有哪些呢?
1. 如果OKR不和考核掛鉤,那考核應該怎么做? OKR本身是不和考核掛鉤,如果要進行考核,可以進行360℃環評,通過多方「非」客觀,最后變得客觀起來。
2. 團隊定的目標過低,怎么辦?OKR需要100%完成么? 將各個團隊或成員的指標進行「透明公開」,從而影響拉動制定低指標的同學。OKR目標制定,強調「挑戰性」,讓自己跳一跳,夠一夠能達到,通常來說70%完成就算是不錯了。
3. 如果我們實施OKR了,那么KPI怎么辦? OKR和KPI不沖突,OKR關注的是目標管理,難以考核的崗位,KPI關注結果數據,易于考核的崗位,可以相互使用配合。
4. 如何確保持續開展下去?
OKR是需要管理層從上到下支持的,是一個PDCA戴明環,持續改進的過程,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完成的,我們需要獲得公司管理層支持。
一些建議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網絡用戶投稿,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擁有其著作權,亦不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如果您發現本站中有涉嫌抄襲或描述失實的內容,請聯系我們jiasou666@gmail.com 處理,核實后本網站將在24小時內刪除侵權內容。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網絡用戶投稿,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擁有其著作權,亦不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如果您發現本站中有涉嫌抄襲或描述失實的內容,請聯系我們jiasou666@gmail.com 處理,核實后本網站將在24小時內刪除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