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R工作法|設置有挑戰性的目標,定期檢查(OKR工作法則)
OKR工作法|設置有挑戰性的目標,定期檢查(OKR工作法則)
百科定義: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即目標與關鍵成果法,是一套明確和跟蹤目標及其完成情況的管理工具和方法。而權威學者Paul R. Niven和Ben Lamorte給出的另外一個定義:
OKR是一套嚴密的思考框架和持續的紀律要求,旨在確保員工緊密協作,把精力聚焦在能促進組織成長的、可衡量的貢獻上。
按照這個定義可以明確以下幾點:
1) 嚴密的思考框架:OKR并不是簡單的每個周期跟蹤一下執行的結果,而是要超越數字本身,思考這些數字對你以及組織來說意味著什么。
2) 持續的紀律要求:OKR代表了一種時間和精力上的承諾。
3) 確保員工緊密協作:OKR的目的在于促進員工團隊的協作,與組織的目標對齊,而不是對員工的績效考核。
4) 精力聚焦:OKR用于識別最關鍵的業務目標,而不是一些待辦事項的簡單羅列。
5) 可衡量的貢獻:對最終的結果確保可以衡量,而不是靠主觀評價。
6) 促進組織成長:判斷OKR實施成功與否的最終標準,就是看是否促進了組織成長。
事實上OKR并不是什么新鮮的事物,它是在目標管理的發展過程中,融合了一系列框架、方法和哲學的產物,Peter Drucker在上世紀60年代提出了MBO的思想,此后80年代S.M.A.R.T目標和KPI開始流行起來,1999年John Doerr把OKR引入Google。
首先,設置有挑戰、可衡量的階段性目標。 其次,確保你和你的團隊一直朝著這個目標前進,不要被其他 事情干擾。 最后,把握節奏,所有成員一直明確需要努力達成的目標,并 相互支持、相互鼓勵。
OKR的全稱是objectives & key result,中文翻譯為 目標和關鍵結果
SMART原則著重于目標制定,而OKR法則更往下游延伸,O關乎目標 KR關乎之后的執行和結果。OKR更加激進,SMART原則強調踏實,合理,審慎,而OKR法核心精神是定下的目標一定要“振奮人心”
建議大家將SMART與OKR結合使用,不但讓目標清晰可量化,還能加上一些振奮元素,把自己的拼勁兒調動起來
OKR法的第二部分是key result,檢查目標是否達成關鍵結果,確定了O之后,必須布置若干項KR才算善始善終地走完了從目標到結果的全過程
_可量化 盡可能用數字輔助描述
_時間節點 定期檢查進度,按時復盤,沒有時間框架就失去了靈魂,如果可行,盡量給每項KR規定起始及終止時間,越精確越好
_效果價值 思考沒項KR時,問自己,這項關鍵結果達成后能產生何種影響,帶來什么價值
關于KR的階段性復盤
除了每項KR對應的時間節點確認進度,“是否完成”外,也建議大家做固定的階段性復盤,比如每周/每月/每季度一次,從而了解
-
?思考
OKR中的KR設定是需要結合SMART原則的,每一項KR本身也是目標,設置的KR是實現O的關鍵結果,更加關注結果的執行情況。目標需要有,目標的達成需要結果去檢驗,也需要過程去復盤跟蹤。
-
文字參考:小紅書·Hello-Kitty是個大臉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網絡用戶投稿,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擁有其著作權,亦不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如果您發現本站中有涉嫌抄襲或描述失實的內容,請聯系我們jiasou666@gmail.com 處理,核實后本網站將在24小時內刪除侵權內容。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網絡用戶投稿,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擁有其著作權,亦不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如果您發現本站中有涉嫌抄襲或描述失實的內容,請聯系我們jiasou666@gmail.com 處理,核實后本網站將在24小時內刪除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