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時代的數字經營戰略
新ICT技術,即云計算、大數據分析、社交網絡、移動寬帶以及物聯網等,已經確立了4種通用的商業經營戰略,也可稱之為數字準則,包括卓越資訊、協調戰略、集體親密感和加速創新。
◎ 云計算領域思想家、頂尖云計算戰略家 喬·韋曼(Joe Weinman)/文
4大經營戰略
我認為今天的ICT技術,即云計算、大數據分析、社交網絡、移動寬帶以及物聯網等,已經確立了4種通用的商業經營戰略,我也稱它們為數字準則,包括:
卓越資訊:補充、取代并推動了卓越運營,以此實現認知計算或機械自動化流程;利用優化算法來提升進程性能,實現在線和離線之間的無縫融合,以及為供應商、合作伙伴、渠道和客戶提供高度動態性的價值網絡。
協調戰略:代表了新一代的智能化、數字化并且與云端連接的產品與服務。與云端連接可創造獨特的客戶價值,并使企業在體驗經濟層級中從低價值商品一步一步升級其產品、服務、體驗,直至最后實現轉型,而每一層級的升級都會帶來了更大的客戶價值和更高的盈利能力。
集體親密感:代表了傳統客戶關系的演變。從人類大腦到計算機算法、從真實的面對面交際到虛擬的遠程聯系,這一轉變的幅度比從線下服務交付轉變為在線商務和在線社交媒體業務還要大。集體親密性使用大數據和推薦引擎來集中處理所有的數據,給每一對客戶關系豐富了個性化、情景化的產品和服務。
加速創新:非常重要。客戶看中的是敢于對未來的提升做出承諾的公司。ICT技術不僅可以加速新型研究成果的開發,同時,由于過去的行業發展使能并促進了眾包、創意市場、市場競賽與挑戰、創新型網絡和快速成形技術,新的ICT發明還能夠降低研發成本并提升市場產品與服務的質量。日積月累,最終使得業界可以花費最小的人力來編程計算機程序以達到創新目的。
經營戰略實施
卓越資訊:信息和ICT技術可以用許多不同的方式來自動處理、補充、代替、映射或優化各個行業的流程和資源。例如,貨運港口的運營為ICT技術開發提供了大量的機會,以優化陸地與海運船只之間的貨物中轉,從而提高產量、降低勞動成本、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并提高貨物交付的準時性。而這需要一個實時系統來錄入并管理不斷變化的信息,包括船只到港時間、貨車和鐵路運輸狀態、港口集裝箱位置,以及諸如天氣預報和交通堵塞等外部數據信息。
資訊與運營的融合是一種可以在很多垂直行業中應用的概念。例如,在教育行業,互聯網正在改變著傳統教育模式,但是最成功的舉措必須要提供在線與離線(O2O)的整合,其中在線教育內容與測試要整體涉及到具體的課堂活動;而在金融行業,“銀行3.0”同樣需要在線與離線整合,通過網上銀行,尤其是手機銀行的手段實現對實體分行的全渠道整合。
協調戰略:產品正在變得智能化并通過廣泛的價值鏈云連接到生態系統。同樣地,車輛之間以及車輛與云端之間也相互連接;恒溫器不僅自適應而且彼此相連,居民能夠在到家前遠程控制恒溫器或與智能電網進行動態協調;可穿戴設備和新一代連接式服裝能夠監視、跟蹤并關聯用戶的運動過程及其結果變化,例如身體脂肪和體重的減少。
服務也正在智能化、數字化和云連接化。例如,位于中國河南省的鄭州大學醫院已經成為實行遠程醫療的領先者。該醫院已經在100多個縣部署了遠程會診設備,支持了數萬次的遠程會診和診斷。遠程急救護理、影像檢查、醫療診斷和其它的醫療服務因云平臺和光網絡的大規模應用得到了實現。
由云連接的產品和服務構成的解決方案為每一位客戶提供了360°的視角。在醫療行業,盡管每一臺放射儀器都經過校準,可以向每一位患者提供安全的輻射劑量,但X光機、CT掃描儀和其它放射性儀器的組合需要一個像GE的DoseWatch一樣的連接方案才能提供一個以患者為中心的成像視圖。同樣,在金融服務業中,支票賬戶、個人貸款、抵押貸款和股票的傳統信息“孤島”必須要細化整合,才能為每一位客戶的財務狀況制定一個全景視圖。
新的ICT技術正在實現一個全新的商業模式。例如,汽車保險費傳統上一直都是基于諸如駕駛員年齡、性別和家庭住址這類靜態數據,以及與汽車品牌、型號和出廠年份相掛鉤的違章信息確定的。如今,智能、云連接的車輛所生成的數據可以被用來支撐按里程付費這種保險模式。這一服務能夠基于實時以及實際的駕駛行為和狀況,包括從行駛速度到交通擁擠狀況等信息來決定保費額度,而且按照里程計算,實時評定、結算和支付這些保費。
集體親密感:要讓客戶產生親切感需要對每一位消費者或每一個公司的需求有深入的了解,然后再去滿足這些需求。而這是與大規模生產方式完全相悖的。例如在福特第一批量的Model T汽車的銷售中,所有客戶購買到的車完全一樣,商家不在乎客戶具體想要什么顏色,而只提供黑色這一選擇。換句話說,客戶親密感由裁縫師、發型師、醫生和調酒師們根據客戶的需求量身定制符合其需求的服裝、發型、治療方案和酒水。
然而,客戶親密感是讓步于集體親密感的。不同于消費者與服務提供商或者是企業客戶與客戶團隊之間的兩兩對應關系,從所有客戶那收集來的信息經過復雜的算法處理后,可以更好地為個人客戶提供更精細的個性化和情景化的建議。
例如,Netflix公司在業務中所考慮的下列信息,就提供了一個關于集體親密感的很好的例子:
客戶意圖,客戶搜尋過的信息所透露的目的;
客戶行為,例如點擊的電影名稱或圖片(決定看什么的時候),以及電影中觀看、跳過或者重復觀看的部分;
觀看場景,例如電影是在移動設備還是家庭電視上觀看的,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觀看的;
客戶信息,例如年齡、性別和家庭住址;
外部數據,例如電影名稱、語言、演員、所屬國家和性別。
需要有數以萬億個這樣的數據點才能為每一位用戶提供個性化建議,包括展示給用戶的的“微流派”——例如“古怪浪漫喜劇”或是“大腦科幻小說”——和在每一微流派中顯示的特定電影。這使得Netflix可以更好地滿足客戶的差異化的需求,不僅能夠滿足大部分觀眾對熱門作品的需求,同時還能夠滿足特定客戶對小眾作品的需求。
在醫療保健方面,美國梅奧醫院也進行了類似的工作,維護著關于基因數據、表觀遺傳數據和微生物群數據等龐大資料庫,其位于明尼蘇達州的門診醫院還保留著藥效數據。這些數據可以詳細顯示出基于個人遺傳圖譜和醫療診斷的每種藥物的有效性,從而提供個性化治療方法和藥物。換句話說,集中收集的數據源被用來提供獨特的、個性化的治療方案。
從廣義上講,集體親密感需要將視角從以產品為中心轉向以客戶為中心。例如,零售銀行的客戶開始期望得到個性化產品,而正如在社交媒體網絡上統計的那樣,提升產品個性化能夠大大增加銀行關鍵業務的成果,包括存款規模、支付產品的使用量,以及整體收入。
加速創新:面對全球范圍內日益激烈的競爭,企業必須創新才能夠確保生存,其次才能進一步考慮業務的蓬勃發展。ICT技術可以實現更快速、更低價和更好的創新。
大多數IT機構正在采用類似敏捷開發和DevOps這類方式提升開發過程的速度和靈活性。但是,ICT技術能夠使創新遠遠超出IT部門這個范圍,并由此帶來更大的影響,而這些都歸功于眾包、創意市場、競爭、挑戰、創新網絡以及其它方法。
以GE為例,其使用云來運行包括“第一飛行任務”(Flight Quest I)在內的多個在線競賽,以更精準地預測航班到達時間,并且在“第二飛行任務”(Flight Quest II)中優化飛行路徑并以此提升乘客體驗。為了達到此目的,GE發布了大量關于天氣情況、預計到達時間和實際到達時間等大數據設置,然后將其作為競賽開放給世界上任何一個想要解決這個問題的人。最終100萬美元的獎金授予了各種使用尖端統計方法來得到創新算法的團隊。
教授兼研究員David Baker在華盛頓大學設立了一個名為Fold.it的項目。該項目致力于確定致病蛋白質的結構:Mason-Pfizer猴病毒逆轉錄病毒蛋白酶。為了吸引盡可能多的人參與到他們的研究當中,開發人員將項目游戲化,通過網絡競賽吸引廣大市民的參與。結果就是這個15年都沒有被世界頂尖生物醫學研究人員攻克的難題,在短短的3周內就被并不了解蛋白酶、病毒以及生物學的人解決了。
我們現在進入了這樣一個時代:創新不再僅是一個人的努力,機器正在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例如,當谷歌的DeepMind AlphaGo在2016年3月以4:1擊敗了韓國的圍棋世界冠軍李世石,這一消息立刻成為世界各地媒體的頭條消息。AlphaGo并未使用“蠻力算法”遞歸檢查所有可能的行棋招數來做出所有可能的反應,相反,它通過深入的機器學習方法來學習下圍棋。實際上,它正是利用了我們人類用來學習語言、抽象思維、當然還有圍棋等事物的鏡像神經網絡方法。也許最有趣的是AlphaGo創造了新的戰略和行棋方法,在第二場比賽中,AlphaGo下出的第37手棋被大多數旁觀的棋手認為是由于程序漏洞而導致的錯招。但是在幾步棋之后,AlphaGo這種創新性的行棋意圖便明朗起來:前面看似失誤的招數正是導向位置優勢的關鍵一步,最終使AlphaGo取得勝利。
機器創新不僅只發生在游戲中。Melvin是量子物理學中使用的一個軟件程序,其采用公共構建塊并設計新的實驗方案——由于量子領域固有的非直觀行為,這兩者涉及到異常復雜的活動。
做出正確的計算
中國古代偉大的軍事家和哲學家孫子說過,一支軍隊左翼強則右翼必弱,右翼強則左翼必弱,如果各處都派遣援軍,則各處都將勢單力薄的。要應用這些教義意味著一個公司首先應聚焦于單一的數字準則,比如說卓越資訊或集體親密感。
然而,信息經濟學與軍事戰術有所不同。今天,對于任何一個行業的一家公司來說,想要像一支偉大軍隊一樣成功就不僅要在任何方面都沒有弱點,也許還必須在所有的數字準則上都擁有強大的優勢。于是,我們看到一些龍頭企業采用ICT技術,通過卓越資訊戰略優化流程,通過協調戰略打造行業領先的產品與服務,通過集體親密感戰略鞏固客戶關系、提升客戶體驗,同時加速創新。
孫子還說道,“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那么,你的數字戰略是什么呢?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為云博客 https://portal.hwclouds.com/blogs
云計算 ICT技術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網絡用戶投稿,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擁有其著作權,亦不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如果您發現本站中有涉嫌抄襲或描述失實的內容,請聯系我們jiasou666@gmail.com 處理,核實后本網站將在24小時內刪除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