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云釋放的這兩個信號,將讓云計算2019年變局
很多公司的2019年戰略發布要等到春節后,但是,華為云卻“不一樣”,元旦剛過沒多久,熱火朝天的氣勢就來了。

2019年1月11日,華為云普惠AI年度峰會舉行,2019年新的slogan推出,HCS(HUAWEI CLOUD Stack)混合云解決方案首次對外發布。
盤點2018年,展望2019年,業界人士公認云計算未來的兩大“焦點”,一個是AI,另一個是混合云。而華為云在開年釋放出來的兩大信號,不僅透露出諸多“不一樣”的意味,更是將撬動2019年云計算行業的變局。
華為云的新slogan是“+智能,見未來”。
因為“互聯網+”的口號曾經無比得響亮,首先想到的問題是,為什么是“+智能”,而不是“智能+”?
華為公司副總裁、云BU總裁鄭葉來這樣解釋,“+智能,而不是智能+,因為各行各業本職還是各行各業,我們的使命應該是使能各行各業,改變他們的生產關系,釋放他們的生產力。智能的本質應該是使能,而不是顛覆。”
別看這個“+”,放的位置決定了一個公司的態度和思維方式。鄭葉來說,如果參考互聯網2C的思路做2B,將是災難的開始,因為你的目的不是使能各行各業,你的目的是一開始把各行各業吃掉。
反觀華為云,對自己的定位是“黑土地”。如任正非所言,我們實質是通過聚焦ICT基礎設施和智能終端,提供一塊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的“黑土地”,這塊“黑土地”上可以種“玉米”、“大豆”、“高粱”、“花生”、“土豆”……。是讓各個伙伴的內容、應用、云在上面生長,形成共同的力量面向客戶。
理解了這一點,就理解了華為云的“三不”,即不碰數據,不碰應用,不做股權投資,華為做云計算的那一天開始,就明確了數據、應用這些資產是客戶的,而不是自己的,明確了要在市場中保持一個中立的態度,不偏向哪個合作伙伴。
理解了這一點,就理解了華為云的獨特優勢。華為在公有云市場是一個“后來者”,在2017年3月才正式進入,當時,很多人質疑:人工智能三要素是數據、算力和算法,你華為沒有數據,缺胳膊少腿怎么能做成?
后來,結果很清晰了,華為在公有云市場不是一個人在戰斗,而是用“+智能”的理念,將自己和各行各業的客戶、合作伙伴們緊密融合在一起。在智能上,華為云強在算法,強在算力,2018年華為發布了昇騰310、昇騰910、鯤鵬920等芯片,提供了充沛而又普惠的算力;而客戶強在行業智慧和行業數據,兩者結合在一起,也讓智能和各行各業融合在一起,引發變革。
華為云“+智能,見未來”的新slogan,也指明了各行各業擁抱智能所帶來的結果:+未來。在2018年,華為云在8大行業實際場景中成功實踐200余個項目,讓AI使能城市、交通、教育、健康、媒體、制藥、物流、金融、保險、零售、制造、電信、油氣、農業……
云計算按照部署方式,可以劃分為私有云、公有云、混合云(私有云+公有云)。2018年的一個很明顯的信號,是混合云正在成為中大型企業“上云”的大勢所趨。
從數據可見一斑:IDC預測,全球未來混合云將占據整個云市場份額的67%;Gartner的預測更加激進,到2020年,90%的組織將利用混合云管理基礎設施。在2018年底,AWS推出混合云產品AWS Outposts也是一個很明顯的信號,要知道AWS一直對混合云嗤之以鼻,現在也轉向了混合云。
為什么會這樣?鄭葉來一語道破:Cloud 1.0時代,主要是創業的互聯網公司擁抱云計算,他們是從零開始,所以是公有云的部署;而Cloud 2.0時代,政府或者中大型企業要部署云計算,他們不是從零開始,需要考慮的核心問題是現有的系統如何向云進行遷移,這時候他們就需要一個真正的混合云架構,靈活部署其應用能力。
但是,客觀的說,混合云的需求雖然旺盛,實際發展卻一直不好。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鄭葉來在朋友圈如此解釋:混合云喊了這么多年,但落地很差,說明這是客戶的真實需求,尤其是政府和大中企業一直期望的。但到目前為止,沒有一個真正的混合云的解決方案出來,要不是“大公無私”,要不是“大私無公”,都是拼湊的方案,客戶要的是同架構的“公私合營”的方案。HCS的發布,把歷史上各個廠家宣傳的混合云關鍵特性都實現了。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的調查也佐證了這一點,調查結果顯示,68.6%的企業僅有少部分應用和數據遷移到混合云,調查還發現,36.9%的企業認為現有技術不夠成熟是其尚未應用混合云的原因,所以,混合云呼喚真正的“公私合營”的方案。
是的,華為在公有云上雖然進入較晚,但是在私有云上卻早已經是領先者。華為既做私有云,又做公有云,用鄭葉來的通俗比喻,“是同一個爹媽生的”,這讓其推出的HCS混合云方案具有“五個統一”:統一架構、統一運維、統一升級、統一API、統一生態。同樣是華為云和客戶融合的理念,客戶可以聚焦在自己的核心業務上,而底層運維交給華為云來做,既能享受到公有云的架構、服務和持續的創新,又能實現私有云的部署,一舉兩得。
在工信部ITSS(中國電子工業標準化技術協會信息技術服務分會)頒布的云服務排名中,華為云拿到了私有云第一、公有云第二的排名認可。
鄭葉來說,“在云服務上,華為是越做越舒服,而互聯網公司是越做越難受,做云服務就看誰能熬到最后!”
總而言之,云計算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局。鄭葉來說,云計算的本質就是將資源以服務的形式提供。從這個角度來看,未來將是AI的時代,而對于各行各業來說,要想擁抱AI,最快的方式就是和華為云這樣的云計算平臺合作,因為華為多年來已經在用AI解決自己公司內部生產、物流、供應鏈、終端等領域問題,所積累的相關的能力、知識和方法分享給更多企業,可以讓他們少走很多彎路。
到底是“智能+”,還是“+智能”,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而是關乎云平臺和各行各業的關系。華為云的新slogan堅定地提出“+智能,見未來”,就是將自己放在客戶的從屬位置,認為只有將客戶的行業智慧、行業數據與自己擅長的算力、算法結合,才能讓AI更好地為各行各業服務。
同樣,云計算的部署也在走向縱深階段,第一波互聯網企業的云部署主要是公有云,但是對于政企來說,混合云成為大勢所趨。這個時候,最好的“公私合營”,一定不能是拼湊的方案,而要是真正的統一架構,這樣才能讓客戶既享受到公有云的好處,又實現私有云的部署。
看來,2019年的云計算,又將是一番新的變局,云計算平臺要想脫穎而出,不僅要有強大的技術支撐,更要有生態的思維,獨樂樂越來越難,只有和客戶、合作伙伴的眾樂樂,才是必由之路。
本文轉自:閆躍龍
人工智能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網絡用戶投稿,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擁有其著作權,亦不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如果您發現本站中有涉嫌抄襲或描述失實的內容,請聯系我們jiasou666@gmail.com 處理,核實后本網站將在24小時內刪除侵權內容。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網絡用戶投稿,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擁有其著作權,亦不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如果您發現本站中有涉嫌抄襲或描述失實的內容,請聯系我們jiasou666@gmail.com 處理,核實后本網站將在24小時內刪除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