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T】 產品設計:結構設計之ABS塑料表面處理工藝
1、表面處理類別
1)表面機械加工
效果:表面平滑、光亮、美觀
工藝:磨砂、拋光
2)表面鍍覆處理
效果:裝飾、美化、抗老化、耐腐蝕
工藝:
涂飾[噴涂,噴漆,噴粉]
印刷 [絲網印刷、曲面印刷(移印)、燙印(燙金)、滲透印刷(轉印)、蝕刻印刷(鐳雕)、UV彩色打印]
3)表面裝飾處理
效果:耐磨、抗老化、有金屬光澤、美觀
工藝:IMD模內裝飾、電鍍(水電鍍,真空離子鍍)、咬花
2、工藝細節
1)磨砂
磨砂塑料一般都是指塑料薄膜或片材,在壓延成型的時候,本身輥子上是有各種紋路的,通過紋路不同來反應出材料的透明度。
2)拋光
拋光是指利用機械、化學或電化學的作用,使工件表面粗糙度降低,以獲得光亮、平整表面的加工方法。原理跟擦皮鞋原理一樣,用石蠟油,煤油沾牙刷上均勻涂抹塑料,揮發一天,用絲綢如襪子左右拉動在塑料表面來回擦拭,再曬一下就可以。
3)涂飾(噴涂)
塑料噴涂就是在塑料表面噴上油漆等,以保證塑料的美觀及物性等。
效果:著色、獲得不同的肌理、防止塑料老化、耐腐蝕。
塑料噴涂工藝流程:退火→除油→消除靜電及除塵→噴涂→烘干
噴粉:把塑料粉在靜電場存在的條件下噴到工件表面,然后高溫固化成保護層;
噴涂:把合金粉末以加熱的方式噴到工件表面,形成耐磨層或補上磨損的部分;
噴漆:把漆料用壓縮空氣均勻的噴到工件表面。
噴漆就是噴油,分普通噴漆,UV漆,PU漆,橡膠漆(手感漆)。因UV漆比PU漆更環保,所以PU漆逐漸被UV漆替代。
4)印刷
塑膠件印刷是指將所需圖案印制在塑膠件表面的一種工藝,可分為絲網印刷、曲面印刷(移印)、燙印、滲透印刷(轉印)、蝕刻印刷?。
網印:
印版呈網狀,印刷時印版上的油墨在刮墨板的擠壓下從版面通孔部分漏印至承印物上。通常絲網由尼龍、聚醋、絲綢或金屬網制作而成。
5)IMD-模內裝飾
模內裝飾技術(In-Mold Decoration),亦稱免涂裝技術。
它是融印刷、成型、制模、注塑工藝技術為一體. IMD包含IML(無拉伸、曲面小)、IMF(高拉伸產品、3D)、IMR(表面薄膜去掉,只留下油墨在表面),業內把IML和IMF統稱IML。
表面硬化透明薄膜,中間印刷圖案層,背面注塑層,油墨中間,可使產品耐摩擦,防止表面被刮花,并可長期保持顏色的鮮明不易退色。主要用在手機及一些電器面板、保護顯示屏的透明鏡片、汽車儀器儀表的表盤、洗衣機面板整飾等,并已發展到裝飾大型機殼,如汽車的外殼裝潢等方面。由于采用IMD技術,不僅裝飾效果美觀,而且與其他制造方法相比,使用壽命長,且防塵防潮性好。
6)電鍍
金屬電沉積技術技術之一,是一種用電化學在工件表面獲得金屬沉積層的金屬覆層工藝。
可以改變固體材料的外觀,改變表面特性,使材料耐腐蝕、耐磨,具有裝飾性和電、磁、光學性能。
水電鍍:
一般適用于ABS料、ABS+PC料的產品。主要工藝是將需電鍍的產品放入化學電鍍液中進行電鍍。
真空離子鍍,又稱真空鍍膜:
一般適用范圍較廣,如ABS料、ABS+PC料、PC料的產品。同時因其工藝流程復雜、環境、設備要求高,單價比水電鍍昂貴。
工藝流程:產品表面清潔、去靜電--〉噴底漆--〉烘烤底漆--〉真空鍍膜--〉噴面漆--〉烘烤面漆--〉包裝。
7)咬花
蝕紋工藝,香港稱之為“曬紋”,臺灣稱之為“咬花”,“蝕紋”是書面語,英文名為texture或texturing。
咬花是用化學藥品如濃硫酸等對塑料成型模具內部進行腐蝕,形成蛇紋、蝕紋、犁地等形式的紋路,塑料通過模具成型后,表面具有相應紋路。與其他部分較大的差異是,咬花是對模具的加工,而其他部分則是直接對半成品加工。
工序:
清洗模具→噴漆(保護作用)→晾干(時間約?6~8?小時)→修割膠帶(欲咬花處割開)→蝕刻咬花(控制時間及深度)→噴砂(控制光澤度)
IoT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網絡用戶投稿,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擁有其著作權,亦不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如果您發現本站中有涉嫌抄襲或描述失實的內容,請聯系我們jiasou666@gmail.com 處理,核實后本網站將在24小時內刪除侵權內容。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網絡用戶投稿,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擁有其著作權,亦不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如果您發現本站中有涉嫌抄襲或描述失實的內容,請聯系我們jiasou666@gmail.com 處理,核實后本網站將在24小時內刪除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