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通信關鍵技術解讀(5G通信關鍵技術)
5G作為目前最新一代的蜂窩通信技術,一直受到很多關注,除了現在市面上推出了他們的5G手機終端以外,應用場景也從移動互聯網業務擴展到物聯網場景。那么5G通信的關鍵技術有哪些呢?5G對于移動互聯網場景和物聯網場景又帶來了哪些新的技術和變革?
5G標準演進與產業發展
過去十年間,運營商和供應商紛紛發布了數字化和智能化轉型戰略,隨之5G的快速部署,社會在向全連接、全感知、全智能的社會邁出了更堅實的一步。站在今天展望未來,2025年將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時間點,根據Vision25報告,到2025年:
智能家庭領域:全球14%的家庭將擁有家用智能機器人;
AR/VR視覺領域:全球的VR/AR用戶數將達37億,采用VR/AR技術的企業將增長到10%;
智能制造領域:每萬名制造業員工將與103個機器人共同工作;
AI領域:97%的大企業將采用AI,人機協創無所不在,創造更多價值。
這些變化的背后,是5G的快速部署,2025年,全球將部署650萬基站,服務于28億用戶。如果將這幾個不同行業要達成的目標用三個詞來進行概括,其實就是萬物感知、萬物互聯和萬物智能。
社會想要達到這些目標的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將會是5G的快速部署,加快5G的部署可以幫助快速實現這些行業目標的落地。
圖-標準演進
5G標準的制定可以追溯到17年的R15,關于5G的主要標準都是在R15制定的,包括無線的技術框架,物理層的編碼,多天線系統和網絡上下行的架構等。到了R16就相當于是對5G的標準又一次完善和增強,所以說R16是5G的完整版本。
但是5G標準是從Release15開始的,在這里可以把5G技術的演進分成兩個部分來看,第一個部分它是由LTE演進過來的,從一開始的LTE-Advanced再到LTE-AdvancedPro也就是業內所說的4.5G,之后再到5G。另一個部分所包含的就是5G的新技術。所以總結來講,5G的標準是從R15開始的,并且5G新技術標準包括兩個部分,有LTE演進的部分中就包括LTEAdvancedpro演進和EPC演進。另一部分5G新技術當中就包含了5G新空口和5G新一代核心網。
5G的另一個優點就在于它把全球的標準都統一了,在3G時代,國內比較常見的有三個標準。國內三大運營商之間的標準各不相同,中國電信用得是CDMA2000,中國聯通是WCDMA還有中國移動是TD-SCDMA。這樣有一個什么問題呢?就是當用戶在買手機的時候要注意自己的SIM卡是哪家公司的,因為不同運營商之間的網絡是不兼容的。
所以這一點對于用戶來講是比較麻煩的一件事。當然,用戶在買手機的時候會看到全網通和不是全網通的版本,不是全網通的手機就屬于某個運營商的定制機,這一類手機會比非定制機要便宜,但是它不支持其他的運營商網絡。
到了4G時代也一樣,它同樣也有兩種標準,一種是TD-LTE另一種是FDD-LTE。為了解決這樣一種多標準的亂象,5G就規定了,之后全球就只有一種標準,這樣的話,全世界的用戶在進行移動通信的時候會更加方便。
圖-國家策略
站在國家的層面來看,5G技術到底有多重要呢?從圖中可以看到,其實有非常多的國家都意識到了5G能為國家帶來的好處。許多國家都把5G和AI作為國家數字化發展的核心戰略。
根據統計,刺激GDP增長最有效的途徑是增加在ICT技術上的投資,并且華為研究表明,20%的ICT投資將會給國家帶來1%的GDP增長。從投資效率比來看,投資ICT技術的效率和效益是非常高的。所以有非常多的國家都意識到了5G和AI的重要性并將其作為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由此可以看到,建設5G已經不僅僅是運營商的工作,它更是國家建設的必要工作。
從5G的網絡部署情況上來看,在2018年上半年,全世界還只有5張5G的網絡,但是到了2018下半年就已經有30張了。所以5G網絡部署的速度情況是非常快的。到2019年年底,國內已經有13萬座5G基站了,很多城市比如北、上、廣等已實現了5G的連片覆蓋。所以國家乃至世界,對于5G的發展都是十分重視的。
在有了5G網絡之后,就也得有與之相配套的產品用于5G網絡之上。在18年2月份的時候,華為就向全世界發布了首款5G商用芯片巴龍5G01以及基于該芯片的商用終端華為5GCPE。這款終端的實測下行速率可以達到2Gbps。到了之后,華為也發布了搭載這款芯片的5G折疊屏手機MateX。再到之后,華為將5G模塊集成到了片上系統,也推出了麒麟980、麒麟990等芯片,也有最新的5G手機HuaweiMate40等
5G關鍵技術介紹
5G的關鍵性能指標就是在上文中提到過的5G三大場景所需要具備的能力:1毫秒的時延,10Gbps的速率,每平方公里一百萬的連接,還有就是切片的網絡架構,關于網絡切片的詳細內容會在本小節后續進行介紹。
新架構
5G的關鍵技術可以分為三大關鍵革新來進行介紹,它們分別是新架構,新空口,全頻譜。接下來本文會對上述三個技術革新逐個進行分析。首先是5G的新架構,5G的這張網絡,是一張網絡,承載了千百行業。在5G網絡當中,實際的應用場景是復雜多變的,某些應用場景對于網絡的需求是多種多樣的,這就要求運營商對時延、帶寬等等需求進行組合來形成多個具備不同能力的切片。所以如果要做切片,這就要求網絡是一個靈活的網絡。
1. 網絡切片
首先在5G核心網當中使用到了NFV(NetworkFunctionVirtualization)的技術,NFV即網絡功能虛擬化,通過使用x86等通用性硬件以及虛擬化技術,來承載很多功能的軟件處理。從而降低網絡昂貴的設備成本。可以通過軟硬件解耦及功能抽象,使網絡設備功能不再依賴于專用硬件,資源可以充分靈活共享,實現新業務的快速開發和部署,并基于實際業務需求進行自動部署、彈性伸縮、故障隔離和自愈等。
通俗一點講就是網絡設備功能不再受到硬件的限制了,像在以前,內存是內存,CPU是CPU,買了這些硬件之后用戶的使用上限就只有這么多,但是通常會多買非常多的資源來保證資源的充足。那么這種結構,就很容易造成資源的浪費,因為平常使用過程當中并不會需要這么多的資源。虛擬化的架構就擺脫了這些硬件的束縛,它可以把同一個硬件劃分給很多不同的用戶去使用,它是一個彈性的架構,你用多少就占用多少,其他的部分可以讓別人來使用。
這樣一個網絡,可以根據分片的需求來處理不同的業務。SDN(SoftwareDefinedNetwork)也是一樣,指的是用軟件來對網絡進行定義,以此來做到一個更加智能、彈性的網絡。其核心技術OpenFlow通過將網絡設備的控制面與數據面分離開來,從而實現了網絡流量的靈活控制,使網絡作為管道變得更加智能,為核心網絡及應用的創新提供了良好的平臺。
由此可以看出,網絡切片技術在5G網絡當中的使用。它是通過切片技術在一個通用硬件基礎上虛擬出多個端到端的網絡,每個網絡具有不同網絡功能,適配不同類型服務需求。
2. NSA&SA組網方式
圖-組網方式
5G的組網方式可以被分為非獨立組網NSA和獨立組網SA兩種方式。從圖中可以看到,NSA的架構主要是由4G核心網EPC,4G基站eNodeB,5G基站gNodeB這幾個部分組成。在這種架構下,4G和5G的基站都是由4G的核心網來控制的。但是SA組網方式就不一樣了,它主要是由4G基站eNodeB、5G基站gNodeB、4G核心網EPC和5G核心網NGC這四個部分組成。
對于讀者來講可能這兩種組網方式之間的區別可能不是特別好理解,但是可以用一個簡單的例子來給讀者們說明。比方說你是一個飯店老板,你現在有一家飯店門面叫門面4,你請了個主廚叫大廚4。隨著生意越來越好,飯店里人滿為患,你就打算擴張自己的生意,但是因為擴張需要大量的資金,而且不能盲目投資。所以你選了兩種方案,方案A是另外再買一個店面叫門面5并且再配一個主廚叫大廚5,這種方案最簡單,最直接,但是花的錢也是最多的。還有一種方案,方案B是再買一個店面叫門面5,但是不再請一個廚師,由大廚4來負責照看兩個店面。這種方式,雖然省錢,但是很麻煩,而且有可能大廚4會忙不過來。
在以上兩種方案中,方案A和獨立組網SA是一樣的,兩個門面就相當于是4G和5G兩種基站,里面的大廚就相當于是核心網。那么方案B呢,就和非獨立組網NSA一樣。這兩種組網方式根本上的差異,和飯店的這個例子其實是一樣的,歸根結底還是錢的原因。
只要有足夠的錢,想要擁有純正、完美的5G網絡,那很簡單,只要所有設備同時新建,采用獨立組網的方式,和4G完全分離開。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運營商都是土豪,為了方便用戶逐步享受5G,3GPP就提出了非獨立組網這種方式,相當于是給運營商提供了兩種不同檔次的套餐。
3. 5G核心網NGC
5G核心網有四大技術特征:
首先,控制承載分離,這樣有一個什么好處呢?在這里需要知道控制面和用戶面之間的區別,控制面是負責傳輸控制信令的,而用戶面所傳輸的就是用戶實際使用的數據。當控制面和用戶面分開后,這樣當運營商在進行軟件管理、升級的時候,哪邊出問題就處理哪邊,這樣子就簡單,方便了很多。
第二個,移動邊緣計算,移動邊緣計算就是一個運行在移動網絡邊緣的,運行特定任務的云服務器。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將核心網的一部分業務交給這個位于移動網絡邊緣的云服務器機房來做。這樣子做,可以有效降低來回網絡傳輸的時間,這樣子可以有效降低時延也可以節省帶寬的使用。
第三個,網絡功能重構,這一點是非常好理解的,由于這個網絡都放在云端來進行計算了,而且網絡的架構和各部分的功能都進行了重新規劃,所以它的特征就是功能重構。
第四個,網絡切片,這個在上文中也講到過,切片網絡是一個端到端的網絡,它是一個非常彈性的網絡。它會根據具體的需求來進行一個端到端的劃分。
新空口
新空口的這一部分涉及到的都是物理層的知識,在此課程當中不會做過多的講解,所以如果讀者們想要詳細去了解這一部分的知識的話,可以繼續去學習5G方面的課程。在物聯網的課程當中,讀者們只需要了解5G使用的新空口技術有全雙工、MassiveMIMO、Polar編碼、F-OFDM和SCMA就可以了。其中在MassiveMIMO當中會使用多天線來作為接收端和發送端,并在時域和頻域外,在空間中也采用了復用技術,以此來提高吞吐率。
全頻譜
在上文中講到,3G的頻段是1800M,4G是2600M。5G直接跳到了C頻段也就是3.4-3.6GHz。4G所使用的頻段雖然也不低,2600M就是2.6G。但是,它通過基站的信號放大還是可以達到兩公里左右的覆蓋范圍。但是5G就不行,除了C頻段,頻段再往上還有毫米波,也就是6GHz以上的這一部分,所以說5G最大的問題是什么?一個是它的能耗比較大,另一個就是它的覆蓋范圍和穿透力都太弱了。
所以對于5G來講,C頻段這一部分相對于毫米波,它的頻率還是比較低的,所以會被用在基站的全面覆蓋上,也就是運營商在建造的5G基站室外所使用的頻段就處于這一部分當中。之后其余部分的頻段會被用在容量和自回傳上。關于容量,比方說像交通樞紐、體育場這些室內面積比較大、人口密度大并且阻擋物少的地方,有的時候人比較多的情況下,普通C頻段的基站由于覆蓋面積有限,每個基站可承載的用戶數量也是有限的,所以就很容易會出現速率降低的情況,這說明基站的用戶數量過多,只能犧牲速率來保證每個用戶都能接入網絡。在這個時候就需要使用6GHz以上的頻段的小基站來進行擴容,因為高頻信號雖然穿透性不好,但是相對的反射性就比較好,所以比較適合用在這些場景之下。
關于自回傳,在現如今家里的網絡,比方說光纖入戶,它用的還是有線的方式將光纖線接到小區里面。在之后,運營商就會用無線的方式,比方說上文中提到過的CPE,來進行無線的回傳。一方面它可以作為基站來為終端提供服務,另一方面,它可以替代光纖來做到無線的自回傳,也就是下一小節要講到的FWA,fixedwirelessaccess。所以說5G的部署方式是高低頻混合組網的方式,它聚合了所有的頻段和頻譜,并將不同的頻段頻譜用在了不同的方向上,以此來使5G達到更好效果。
更多學習內容,請關注IoT物聯網社區
添加華為云IoT小助手微信號(hwc-iot),回復“閱讀”獲取更多資訊
5G IoT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網絡用戶投稿,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擁有其著作權,亦不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如果您發現本站中有涉嫌抄襲或描述失實的內容,請聯系我們jiasou666@gmail.com 處理,核實后本網站將在24小時內刪除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