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喜來襲—歡迎“網絡設備開放社區”加入數通大家庭!
998
2022-05-30
本文是我在 2017年4月19–20日在北京舉辦的「全球云計算開源峰會」中的《開發者生態建設、開源社區運營和治理》演講稿整理后的文章。原文于5月23日發表在 云計算開源產業聯盟 的微信公眾號中;由于近期開張了我在華為云社區的博客,覺得這篇文章并不過時,仍然可以給行業參考開發者生態要怎么搞,所以就PO出來分享到社區。
大會演講速記:
各位下午好,我是林旅強,目前在華為開發者社區擔任運營經理,很榮幸受到主辦方OSCAR邀請在“開源治理分論壇”中分享我的觀點和經驗。今天題目是“開發者生態建設、開源社區運營和治理”,現在許多公司都在講“生態”,但大家對于“開發者生態”一詞可能不見得特別熟悉,我就由大家熟悉的產業生態歷史講起。
這幾家公司大家都看過、這些年代大家也都經歷過。為什么開發者決定贏家?我們都記得,在PC時代,微軟Windows在桌面領域大獲全勝,Windows的用戶多、開發者也多,使得微軟直到今天都掌握著PC的生態。這個例子說明了,開發者生態的建立,開源未必是關鍵,微軟當年就是閉源,關鍵是開發者相信這個平臺擁有最多的用戶,能在這個生態中得到商業機會。
接下來到互聯網時代,國外的谷歌、Facebook和亞馬遜,國內有百度、阿里、騰訊等,也是利用各自的領域,積累了大量用戶,并且吸引了許多開發者加入其生態圈。這個階段,互聯網公司開始利用OpenAPI和Open Source來使開發者粘在他的平臺和生態,例如谷歌提供Google Map的API讓其他網站服務進行調用,同時也建設Google Code將其開源項目提供給開發者。
移動時代,蘋果,谷歌大獲全勝,等下細講。還有目前正在迅速發展的行業,IoT也好,AI也好,甚至還有一些我們還看不到,很遙遠。未來5到10年后的產業會是如何?哪些公司會獲勝?開發者將決定贏家。開發者采用了怎樣的技術和產品作為應用的基礎建設?這個生態就是關鍵。
開發者如何幫助企業致勝?來看看移動時代。移動時代初期有這六個生態在競爭,智能手機領先者蘋果、基于Linux發展的安卓、當年北美商務人士首選的黑莓,W3C推出的HTML5、跨蘋果安卓操作系統的開發平臺,以及微軟的Windows Phone。
為什么最后得勝的是前兩者?首先,因為開發者創造了“技術需求”。開發者首要考慮的還是用戶基礎和變現:我在哪個平臺用戶最多?推出App最容易成功?我就花時間學這個平臺的技術。同時,開發者也會從技術面考慮:開發工具是否易學易用?技術發展是否具有先進性,能否引領下一代技術發展,成為可長可久的通用技術領域?因此,“技術需求”就是從商業成功和技術前景這兩方面所創造的。
接著,“競爭壁壘”則是從各家競爭到寡占過程中的馬太效應,一個生態吸引了越多的開發者,就會產出越多的應用,越多應用就可以更好的服務消費者、引來更多消費者,又吸引更多開發者進入這個生態來分一杯羹。世界上的開發者數量有限,他們決定加入哪個公司或技術的生態,就決定了這個開發者生態的競爭壁壘有多強。
事后諸葛,我們知道蘋果和安卓得勝了,一個閉源、一個開源,都獲勝了,再次說明,開發者生態的建立,開源不是萬靈丹,但從技術發展的脈絡來看,開源無疑是吸引開發者日漸重要的手段。企業需要思考的是,為什么我們要開源?若要,怎樣應用開源,或者怎么樣聯合開源加閉源來獲勝。
以安卓為例,它創造了一個商業變現的環境。開發者在安卓上發行的APP可以賺到錢,又可以閉源,同時安卓操作系統本身還是開源的,使得安卓可以在移動時代中擁有了PC時代Windows的局勢,硬件廠商預裝多、用戶多,開發者自然蜂擁而至。
相較于Windows,安卓的優勢就是開源,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運用Linux核心快速發展移動操作系統,又確保了開發者的商業利益,不需要承擔開源義務。這與主講前面兩位專家畢春麗主任和林誠夏老師講的開源協議很有關系。例如,一般的Linux發行版本,如果其中有預裝的APP,基于GPL協議規范,這些APP就必須開源;但是安卓運用Linux時進行了巧妙的分層設計,局限GPL的適用范圍,使得最上層的App可以用閉源方式預裝和發行。此外,開源也讓硬件廠商更愿意使用,使用安卓操作系統并不用付授權金給谷歌,也沒有盜版問題,比Windows友善多了。
技術的選用也跟技術趨勢和開發者的認知有關。微軟投入操作系統多年,理論上投入手機操作系統,它應該很強,Windows Phone在移動大潮中起步雖然不算太晚,但發展的速度卻比較慢,一方面不如蘋果的早,二方面又有開源安卓的競爭,并沒有讓開發者感受和相信微軟即將引領未來的技術風騷。
相較之下蘋果和安卓就比較早,又讓開發者相信有市場發展性和技術領先性,所以一開始就有創造技術和競爭壁壘的優勢。因此,企業面對眾多技術發展,要考慮先拿到哪些新技術領域的入場券?企業要先做投資,不能設定馬上賺錢的短期目標,因為這個想法,它就會只聚焦在大客戶和項目交付,在開發者生態的發展速度反而可能會遲緩。
從開發者生態系統來講,不論是開源Open Source或是開放能力OpenAPI都是手段,每個企業的定位、戰略、發展脈絡和市場環境也有許多不同,要看這個生態系統的環境如何以及有哪些角色。講抽象一點,如果我要在一塊地上造出一片熱帶雨林,或者是復育破壞后的雨林,就要想想,要創造什么樣的環境、土壤、氣候,才有可能形成熱帶雨林?甚至從它的緯度判斷不在熱帶、絕對無法形成雨林也很好,至少不會白費力氣。也要考慮里面該有哪些動植物種?亞馬遜雨林與爪哇雨林的生態肯定也有差異。
所以這頁PPT說明的是,我們在生態系統中要去識別角色,這個角色要能幫助我們引入高價值開發者。我們也要識別應該面向哪些類型的開發者,提供什么開源或開放能力來解決他們的痛點,通過社區運營及與開發者互動,牽引高價值開發者成為核心開發者,讓他們忠誠于、喜歡于使用企業的工具和產品,這群人將會是公司最好的代言人和傳播者。以華為的說法,我們的核心開發者就是“不帶工卡的華為人”。
此外,要讓開發者們覺得加入這個生態有前途。就像前面智能手機的例子,黑莓就可能讓開發者覺得跟著它好像沒有前途。為什么?因為它主打北美高端商務人士,若我是做手游的,寧可做安卓,有更多的消費者都能使用到我的APP,而且它還是谷歌的產品,谷歌本身就展現了技術高度,這已經是它的品牌印象。因此,所謂開發者生態的建設,并不是只看重開發工具性能和體驗的優化,最重要的是要有前(錢)途、能解決痛點,還有技術品牌的價值提升和開發者口碑的強化。
圖中的三個圈子分別是核心區、延伸區和外圍區。其中的角色只是舉例,不代表是華為開發者生態圈的定位,每個公司的生態可能會有不同的角色,并且被放在不同的圈子里面。這個模型幫助我們思考,到底要選擇哪些角色進行合作或牽引,理清角色的功能和與公司的目標后,我們要從社區運營來找到路徑,要優先引入哪方面的開發者,后引入那些的角色?
每一個角色在都有它的定位和意義,譬如說以華為來講,我們最重要的可能是在ISV獨立軟件開發商。為什么?華為一直以來都是賣盒子的,在近年來的ICT數字化轉型和被集成戰略之下,通過了能力開放平臺,提供各種各樣的服務和API,讓一些合作伙伴集成、調用我們的服務和能力到他的產品和解決方案中,我們的合作伙伴賺了錢,華為才能夠賺錢,所以我們就可以把這些拎出來,了解到這一些開發者。我們的開發者就是指合作伙伴里面的開發人員,了解ISV的走向和需求,我們才能夠形成一個引入的路徑。
其他像是顧問,獨立開發者和服務提供商等等的,很重要,但可能不是在這么核心的位置,更外圍的比如說孵化器,媒體,或是社區、論壇組織者,雖然放在外圍,但在某些階段,他們非常重要,它是創造多元生態的一個點,生態不會只有大象也有螞蟻。對于某些企業,尤其是2B的企業,它可能覺得螞蟻沒那么重要,大象比這重要,螞蟻不知道有多少才能夠讓我們吃飽。這個思維的轉變,也跟公司的價值觀、戰略規劃和KPI設定有很大的關系。
這里有兩個英文字,Advocate和Evangelist都是重要的角色。Advocate指的是掛工卡的布道師,可能是由售前、解決方案或是技術支持的人員擔任,代表公司對外進行技術宣傳和技術品牌的打造;Evangelist則是核心開發者,不掛工卡的華為粉,他們會宣講基于實際使用華為產品和能力的經驗,解決了我什么問題;因為有華為,所以我的項目可以落地,可以做得很好,其它公司的技術和方案則可能無法做到,于是形成一個活廣告和行業背書。許多公司都有Evangelist,比如谷歌有GDE,微軟有MVP,都行之有年了,相較之下,國內公司大多還在考慮或是剛起步嘗試階段。
回到開源社區。我從2009年開始在臺灣中央研究院進行開源相關的研究,領域包含知識產權、商業模式、社區運營和開源治理等,同時也參與臺灣開源技術社區的實際組織運作。很多人初次聽說開源社區時都很納悶,為什么有人會投入自己的時間貢獻到社區里,也沒人付他薪水,是閑著沒事干嗎?我自己一開始也有想過這個問題。
研究過程中發現,開源社區之所以源自于歐美,是因為歐美的環境跟土壤比較合適開源生態的形成。舉個現實的例子,他們不用為了買車買房娶老婆,然后就苦逼的當程序員,把所有時間都拿來賺錢。在財務壓力相對較小,而且生活質量沒有太大問題的時候,就有發展興趣的空間,所以很多開發者一開始是基于興趣投入到開源社區。同時,互聯網是開源社區重要的基礎建設,歐美程序員是最早使用互聯網的人類,加上不愿意重復造輪子的黑客文化和開放自由的風氣,也產生了馬太效應,雪球就這么滾動了。
相信你多少也聽過Linus Torvalds、Richard Stallman等知名黑客的故事。我今天發現一個技術問題跟痛點,通過互聯網討論,如果解決了這個痛點,我也分享出來。當年還在讀大學的Linus也一樣,他就在網上講,我想做個小巧有趣的操作系統,并且時刻都把項目開發進展秀出來嘚瑟,并歡迎協作,于是有更多人加入他一起來做。這樣的環境和文化,可能在現在的中國還沒那么蓬勃。
開源方法論的核心價值,第一是解決痛點。成功的開源社區,并具有產業影響力的,都是因為解決那個時代中的剛需和痛點。Linux能夠興盛,是因為當時主流的操作系統都是私有化的閉源軟件,而Linux是一個好的解決方案,又是開源,它解決了一個時代痛點。第二,開源不僅不用錢、進入障礙低,還“弱化所有權”;以前的免費軟件,所有權還是在公司或組織上,我沒有權利拿這個代碼去進行開發;但開源軟件只要符合許可證要求,就是自由免費,海納百川,開發者們都進來之后,他在社區里面也有很強的歸屬感,因為有一部分代碼就是我的貢獻。如果各位在運營社區或產品時使用了開源的方法論,你一定要想辦法“弱化所有權”,讓社區成員有強烈的參與感,讓社區成員安利更多成員進來。
開源方法論大家都能用,有時候同一個痛點也會有不同的技術和產品彼此競爭,光開源也不見得有競爭力。例如iOS和安卓開發語言和工具,只有少數的人愿意花時間兩個都學精,所以如果今天你的生態夠大,開發者已經用了你的技術,他懶得再選另外一個。語言也和開源技術一樣,有其生態。就像我能講中文和英文,要再讓我學西班牙文就更沒有動力了,我覺得沒必要,我講英文就夠了。所以我只要讓大家參與進來,大家覺得這就是我的語言,不只是英國人,美國人、加拿大人、印度人,甚至我自己也覺得英文可以是我的語言,而且我講英文還不用付英國專利許可費。這同樣是開源。
開源方法論的激勵機制,第一是“使用”,要先有人把這個項目用起來,形成一定的用戶群體,進行討論和交流;這里的用戶經常也是開發者。第二是“創作”,如果沒有人用這個東西來做創作,它的解決方案和發展性就會很少。第三是“協作”,協作的概念是什么?我不用合作而用協作是因為,合作往往是要達成共識在一起開干,但協作則是不見得要有清楚的共識,大方向差不多就可以動起來了,甚至即使意見相左,開源也允許大家分支,用自己認可的方式來開發,最終誰搞得好誰就被大家。第四是“互助”,在社區運作的過程中,不懂、不會和不知道的人,通過互聯網找到可能的解決方案,與社區成員進行交流,社區成員也熱愛分享信息,就是第五點“分享”,雪球就滾起來了。
今天不論是開源,開放API,還是閉源技術和產品,如果它能以開源方法論達到這些點,就是致勝關鍵,如果是開源的會比較水到渠成,閉源的就要想辦法去創造條件和環境。激勵機制使得開發者群體和生態之間產生黏性、慣性、忠誠,這是一步一步運營下來的,發揮群眾力量跟意見,再引入更多開發者,生態逐步擴張,并形成障礙,其他廠商就更難進來了。
以開源方法論建立良好的開發者生態,需要有一個Developer Program開發者計劃來落地。我這里的計劃分為四部分“開放性”、“使能平臺”、“開發者推廣”和“開發者運營”。
“開放性”的部分就是要清楚我們開放了什么,把Open Source和OpenAPI陳列出來只是第一步,還必須清楚說明這些項目和能力能解決什么問題,有什么案例可以佐證;開發者想試用時,則在“使能平臺”中提供相關工具、SDK、樣例代碼,簡明易讀且完備的教學和說明文檔,當然,有實驗室和調測環境是最好不過的了。
在“營銷推廣和社區運營”的部分則是要打造一個讓開發者可以互相交流的環境,例如社區論壇、技術交流會,國內大家常用的微信群或QQ群也是一種方式,國外則有使用Slack或Facebook Group來達到交流目標。開發者如果想學習相關技術,開發者計劃中也需要提供培訓,不論是Step by Step的CodeLab自學服務還是由專業講師進行的培訓課程,都要想辦法讓開發者不猶豫就投入學習。學成后,我們可以引導開發者通過編程活動如黑客馬拉松和開發者大賽等讓他們實踐,做出Demo。在學習和開發過程中有問題時,也可以通過官方支持和社區支持渠道來解決問題。
在這個表中,我們選出了Top5最受開發者贊揚和最有力支撐。這是開發者最在意的部分,也是開發者計劃的重點。簡單說就是提供好的工具,干貨內容,免費資源(例如云計算、培訓認證等)和開發者獎勵。但別忘了,一切都要以你創建的生態真的能讓開發者能賺到錢、解決開發者痛點、有技術未來性和發展性為前提,不然這些都是空的。
換個角度,讓我們以客戶為中心,站在開發者的立場來體驗一個開發者計劃。首先第一個是發現,發現有很多渠道和方式,我可能上CSDN或開源中國看到某個帖子分享,我可能在InfoQ開發者大會的展位看到聽到了一個技術研究,甚至是在朋友圈或是某個程序員群里面看到某個微信文章,介紹了一個他感興趣的技術和工具。第二步是安裝工具,如果安裝工具過程很煩,或者出錯,他就不裝了。第三步是裝完以后必須學習相關技術。第四個是識別任務,有哪些任務跟痛點要去識別,并且解決,因為我用這個東西可能想解決一些問題。第五個是得到支持,在使用過程當中,一定有問題,這個支持來自于第三方支持,尤其有社區支持會比只有官方支持更好,原因是有人愿意免費的幫你去做支持,一方面分擔了支持工作,二方面分享互助的氛圍會使得這個社區更有人味兒,當然,官方支持肯定還是要的,就保留給VIP和商業合作的客戶。最后,開發者經歷這些后若覺得滿意了,就會推薦給其他開發者。
站在公司的立場,我們把開發者計劃依照它engage開發者的階段,每一步拆解出來,到底這一些東西我們要怎么樣去做,才能確保這個開發者引入之后,它會逐漸的往下一步走。稱為AAARRRP模型。
第一步“認知度”就是營銷推廣和品牌工作,譬如我們在媒體和IT社區發軟文、硬廣、EDM等,到開發者展會進行技術分享、展位宣傳,做SEO提升社區流量,在第三方技術問答網站引入開發者等等措施,目的就是曝光,提升社區知名度。第二步“獲取”,就是讓開發者注冊賬號,并下載我們相關工具,并且接連著第三步“激活”,讓開發者真的先用起來第一次。這個是最關鍵的一步。
開發者第一次嘗試使用我們的產品工具,一定要易學易用,才能留下好印象。我一個朋友聽說我在華為開發者社區,就自己到社區逛逛,發現有一個發短消息的API,他首次試用,經過簡單的引導和使用,短消息就發出來了,未來他就可能會考慮把這個功能在他的APP里調用。
這里有個詞叫做DX,Developer eXperience,開發者體驗;衡量DX的指標最重要的是TTFHW,Time To First Hello Wold,就是首次試用、成功操作到最后、得到所謂“Hello World”的結果所花費的時間,當然是越短越好。這兒寫小于15分鐘只是舉例,每一種不同的API的Hello World時間不一定;但是簡單的功能,如果他在15分鐘內沒有辦法成功的試過一次,他基本上就不會走到下一個“留存”的階段了。
引導開發者從“激活”到“留存”的階段,我們就要提供各種SDK、API導覽、快速入手、引導文檔、代碼樣例、IDE和實驗室環境等各種幫助?!傲舸妗眲t是說要通過培訓、論壇、認證,把開發者真的留下來,所以我們要了解用戶到底是誰、需求是什么,讓他在開發過程中得到幫助、堅持下去,提升能力、得到認證,就能進入“收益”階段。
“收益”是關鍵。我們要先確認,在這個生態里面,開發者要能夠賺錢,能夠解決問題。他不能賺錢跟解決問題的話,你的工具再方便,體驗再好,他也不會來用。所以我們必須展出一些成功的應用案例,辦理開發者大賽,用實質的計劃鼓勵他,他賺到錢之后才會在行業里面“推薦”,同時我們還可以“獲取”跟“激活”更多推薦來的開發者。
“參與”階段未必是每個生態必備的。有一些產品,如果它是開源的,或者打算招募外部開發者進來,他們就會參與到產品的建立過程。例如華為的Apache CarbonData項目對外招募開發者一起來把大數據的項目一起做好,因為開源了,所以它也屬于大家的。于是開源項目在開發過程中就可以得到開發者的,不用等到做出來后才來聽開發者的反饋。小米的“參與感”這本書就在講這個。
華為開發者社區在2016年啟動了一個項目,叫做HDG華為開發者匯,英文是Huawei Developers Gathering,定位是針對華為價值開發者的統一活動平臺。從“匯”和“Gathering”這個字都能看出,我們辦理活動,目的是在匯聚開發者,進而連接開發者與華為,產生一個生態。開發者們聚在一起,我們不僅是派出華為的專家一起討論技術,我們也讓在華為開發者生態中的開發者們分享他是如何運用華為提供的能力和資源來取得項目的成功。讓華為和開發者們連成一個網,形成社區。
同時,HDG也不只是技術交流會,我們也舉辦Workshop讓開發者們可以在一起學習、使用華為的產品,并通過黑客馬拉松講大家的創意落地為Demo和項目的原型。除此之外,華為開發者社區也有開發者大賽、開發者培訓認證、開發者論壇和開發者支持中心,讓開發者在華為的生態中能夠端到端的體驗、交流、學習、開發和支持。
很多人告訴我,活動太多了,不差你華為辦的。我告訴他們,坊間活動多,但干貨少,有價值的人更少。HDG的價值不在辦活動,而在華為的價值開發者。這些人能聚在一起,并且產生歸屬感,激發創新的解決方案和項目,創造商業價值,這才是真正有意義。
為了讓我們的合作伙伴和開發者們了解華為有哪些能力,我們在今年三月在長沙舉辦的華為生態伙伴大會中,出臺了《華為能力開放白皮書》,針對華為云計算、IoT、企業云通信、視頻監控、eLTE寬帶集群、企業移動安全、和大數據等七個生態圈的能力開放進行了介紹,大家也可以關注華為開發者社區網站和微信,可以下載到白皮書,也有許多內容可以參考。
最后,我以這三句話作為結尾。
“軟件吞噬世界”,這句話蠻讓我感同身受的。一直以來做硬件、賣盒子的華為,早明白這個趨勢,與其被吞噬,不如擁抱ICT數字化轉型。下一句,與其說“開源吞噬軟件”,不如說開源軟件才是開發者更需要的、也是發展生態的關鍵手段。除了軟件之外,連硬件、數據、內容版權等都有走向開源的趨勢,例如Open Hardware, Open Data, Creative Commons等。
最后一句是什么?“社區勝于代碼”。我覺得更重要的是很多公司還沒有重視的是“代碼哪兒來的?”代碼是人創造的,這些人哪兒來的?可能是公司,可能是個人,例如Linux核心的代碼有75%是公司貢獻的,25%是個人貢獻的。也有很多開源項目是個人貢獻的,所以要搞清楚你的生態和產品的定位,評估你需要引入哪些開發者形成社區,讓社區與企業一同協作,你的生態才有可能成功,成為公司的利器。因此,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一個結束語。
我相信在場的朋友們對于開發者生態建設和社區運營都有興趣,今天因時間限制,我只能唱獨角戲。雖然會后我們也不一定每個人都聊到,但我希望后續能和大家持續交流,這里左邊是華為開發者社區的微信公眾號,右邊是我個人的微信。除此之外,如果在場有華為的ISV合作伙伴,或是您有一些可能合作的項目,也請您聯系我們,開發者生態的目的,當然還是要轉化成公司與合作伙伴的雙贏共利。今天的演講很高興大家聽到這邊,再次謝謝大家。
--
題目:開發者生態建設、開源社區運營和治理
嘉賓介紹:林旅強
公司職務:華為開發者社區運營經理
會議:全球云計算開源峰會
時間:2017年4月19-20日
地點:北京國際會議中心
開發者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網絡用戶投稿,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擁有其著作權,亦不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如果您發現本站中有涉嫌抄襲或描述失實的內容,請聯系我們jiasou666@gmail.com 處理,核實后本網站將在24小時內刪除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