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nsorFlow】01 TensorFlow簡介與Python基礎
891
2025-03-31
木星上巨大的紅斑彌漫天際,地球帶著長長的“慧尾”被強行拉彎……這些難以想象的景象其實給懂懂帶來的只是瞬間的震撼。而真正觸動內心的,反而是那些冰封的校車、小店、居民樓以及東方明珠塔,因為那背后是一個個鮮活的故事,一張張記憶中的笑臉。
抹一下眼角,告訴自己別太入戲,記住,這只是特效,特效!
朋友圈不時出現二刷、三刷《流浪地球》的聲音,讓人感覺這一波由大劉、吳京帶動的硬核科幻熱潮,并沒有因為上班開工而減弱。
為什么有人會二刷?確實是因為很多的感觸和震撼。簡單點兒說,電影中的情節早已脫離了原著,而這個虛擬的故事背后,又并沒有背離大劉原有的初衷——在宇宙中流浪,活著、真好。
坊間對于《流浪地球》的評論已經足夠多了,但是懂懂想強調的是:劇本撐起了骨架,特效豐滿了血肉,二者的完美結合才打造出了這部佳作。那么,問題來了,這部里程碑式的科幻作品,背后是誰創造出了那些震撼、感人、真實的畫面?
前一陣兒,通過媒體對吳京的采訪可以了解到,因為資金的問題,《流浪地球》的拍攝可謂一波三折。不過即便在吳京“帶資進組”后,預算緊、時間緊依然是劇組最大的問題。可就是在這么“緊”的狀態下,我們依然如約在大年初一看到了影片。
這部電影最較勁兒的地方無疑是特效。在特效制作公司Macrograph(MG)參與制作期間——即2018年3月到2019年1月項目完成僅有的十個月,所有合作方都經歷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戰。
這家曾參與《美人魚》、《紅海行動》等影片特效制作的韓國企業,在接手項目后首先面臨的,就是預算有限、制作時間緊張的難題。幸好,在合作方中國特效公司MOREVFX以及華為云的協助下,最終MG在約定時間內完成了所有高難度的全CG鏡頭。
“這既是對我們制作水準和技術能力的挑戰,也是對我們在分配制作資源、提高工作效率上的一次重要考驗。”MG公司CEO李仁浩表示,《流浪地球》不僅是中國硬科幻電影的啟程之作,更是一部具有里程碑式意義的電影。
據了解,MG參與完成了“引言,濟寧補給站,遇見王磊,上海中心,洪水,馬尼拉補給站”共6大重要場景段落的近500個特效鏡頭。由于《流浪地球》影片本身的特性,CG份量占比高,相關制作要素也極為繁多,尤其是特效環境的制作。李仁浩強調,六大場景中,全CG鏡頭量占比更多的是“遇見王磊”及“馬尼拉補給站”場次,“可以算是我們的重頭戲”。
那么,這500個特效鏡頭背后最大的挑戰又是什么呢?
就是時間。電影畫面一秒鐘為24幀(高清電影為48幀),一部科幻大片中的特效鏡頭,每一幀渲染的時間最快要半個小時(最長甚至幾個小時),一秒鐘的畫面渲染完成,已經半天多時間了,那么渲染一分鐘、一個小時呢?
李仁浩介紹,MG前后投入了120多名藝術家,為了實現導演的想法,并創造出更接近實拍效果的鏡頭,全體藝術家團隊不斷地反復修改著各種特效細節,每一次都向著更精巧的鏡頭質量前進。“在有限的制作期限內完成我們從來沒有做過的高難度3D渲染,很多工程文件的建模之細致,容量之巨大,是超出我們預想的。渲染時間成了藝術家們非人力所能及的困難。”
看一下MG的工作量,近500個特效鏡頭僅靠MG自身的渲染設備,一部電影整體渲染完成恐怕需要數萬小時,花費幾年的時間。那樣的話,可真要讓地球再多“流浪”一兩年了。
解決的辦法肯定有,首先MG不可能為此再去投入購買設備,其次采取“云渲染”的方式已經逐漸成為電影制作領域的共識。因此,MG團隊再度與華為云聯手,雙方的目標很清晰: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在規定時間內呈現出最佳的效果。
“Macrograph公司在業界算是內部渲染設備比較龐大的公司了,但我們調足了所有渲染農場的機器,24小時不停的渲染解算也無法在預定日期內交出滿意的作品。”為此,MG再次與華為云采取緊密合作,通過云渲染(用公有云進行渲染工作)的方式加速《流浪地球》的后期制作進程。
通過華為云方面的介紹可以了解到,云渲染的一大特點是可以短時間內調動大量計算機資源,因此制作機構建立大型渲染農場可以通過云減少不必要的資源成本。MG利用華為云將素材上傳至云端,遠程使用華為云計算系統進行渲染,最后再將渲染成品下載到本地。此舉大幅提高了進度與效率。無論特效師在什么地方,都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進行電影渲染。
另外,云渲染還能將需要渲染的部分劃分成諾干個部分,同時進行渲染,大大減少了渲染的時間,而且也方便渲染師根據需要安排渲染的順序,監控渲染的進度。
“對于要求大量高端CG場景的《流浪地球》來說,我們需要1000個計算機的渲染農場,遠遠超過我們現在擁有的300臺。”談到這次合作的過程,李仁浩感到非常欣慰。在《流浪地球》的特效制作過程中,需要通過考慮光源,位置,顏色和相機信息將2D圖像渲染成3D的CG數據。因為渲染需要大量計算,為了提升渲染的整體速度,MG需要并行處理數百臺計算機。
“真的要感謝華為云提供的海量算力,搭載上渲染軟件Queenbee(蜂后),為我們提供了安全穩定又高速的渲染環境,最高用量時我們一次調用了1000臺華為云主機,在極短的時間內,華為云幫助我們順利完成了渲染工作。”
據了解,在與MG的合作中,華為云不僅提供了近乎無限的CPU海量資源,還具備高存儲及快捷網絡環境的優勢。云計算的優勢就是可以根據工作負荷量變化,在短時間內快速增加或減少虛擬機的數量,加上服務體系可靠,因此非常適合用作渲染農場。“我們可以根據自身的渲染需要來調節使用的節點量,從而確保項目的成功完成。”最令李仁浩欣慰的,不僅僅是尋找到了一家能夠提供大量算力的合作方,而且雙方的合作對電影工業還有著深刻的理解。
李仁浩前面提到的渲染軟件Queenbee,在華為云上面就得到了良好的支持。借助華為云彈性云服務器ECS出色的可管理性,MG通過Queenbee得以高效地管理多個渲染節點,并很好地適用于自身自動化管理的需求。在雙方高效率、低成本的合作推動下,最終MG在項目交付截點前順利提交了全部鏡頭。
如今,上映已經兩周的《流浪地球》仍在繼續向著50億票房大關“沖刺”。 截至2月17日,《流浪地球》票房破36.73億元人民幣,正式超越《紅海行動》,成為中國電影史上票房第二高的影片。
自2月5日上映以來,《流浪地球》頻上熱搜,據新浪微博官方統計,截止到2月14日,微博相關話題閱讀量已超過了48億。在國內引起全民熱議的同時,國外也刮起了一陣《流浪地球》熱潮。在美國影片評分網站IMDb上,有超過4613名用戶對影片進行了評分。滿分10分的情況下,《流浪地球》的評分達到了7.8分,而當年引起全球轟動的《阿凡達》也不過是這個分數。
可以說,這個分數既是對全體演員、編劇和導演的認可,也是對整個特效制作團隊的認可,更是對中國科幻電影人愈挫愈強的精神的認可。曾經何時,國內神話劇、科幻電影的特效一直讓人不敢恭維,但在知恥而后勇的過程中,中國科幻電影對于特效的極致追求沒有停止,并且在學習、吸收和引進的過程中,將特效技術應用得越來越成熟。
以MG曾經參與制作過的《美人魚》、《湄公河行動》和《紅海行動》等國內高票房電影為例,幾乎也是一年一個臺階。2016年《美人魚》特效投入占比已達到37.5%,共采用了600個3D渲染鏡頭,共耗時10000多個小時完成渲染任務;而2018年熱映的《紅海行動》,采用了超過1000個3D渲染鏡頭,總渲染用時更超過25000個小時。
值得關注的是,“Queenbee云渲染”不只是MG為了自用而開發的軟件,也是為了通過最少的環境設置,讓其他設計公司得以共享此技術而進行研發的。也就是說,其它有特效渲染需求的CG / VFX機構,也可以像《流浪地球》的制作方一樣,通過MG的軟件服務,以及華為云的強大資源,啟動自己的“云渲染之旅”。
對于中國科幻電影、游戲動漫以及相關行業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好消息。也為國內影視特效制作領域拉近與國際領先水平之間的差距,打下了基礎。
目前,歐美尤其是好萊塢的頂級特效機構仍然是國內電影人學習的目標。這其中,包括大名鼎鼎的工業光魔 (Industrial Light & Magic) 、維塔特效(Weta)、數字領域 (Digital Domain)以及FrameStore、DNeg等眾多特效企業。
在好萊塢,這些頂級公司不僅聲名顯赫,也是無數好萊塢大片整體成本不斷高漲的原因。例如,12年前上映《加勒比海盜3》,特效制作成本為2億美元;2016年上映的《美國隊長3》,特效成本為1.5億美元(占電影總成本60%);2017年上映的《變形金剛5》,特效制作成本為1.3 億美元(占電影總成本59%);至于2018年全球票房慘淡的的《游俠索羅:星球大戰外傳》,據傳特效制作也占了總制作成本2.5億美元的一半以上。圈內人都知道,特效公司的高昂報價來自于高成本,特效公司承接一部電影的特效制作工作,需要在人力、時間、硬件、軟件等方面支出大量成本,每個方面都不可或缺。
對于很多具有一定規模的特效公司而言,設備投入最為艱巨,因為需要一次性投入且維護費用高昂。這里面包括了大量的蘋果電腦、相關電子設備、龐大的處理器機房等等。而隨著很多大片對于特效的高要求,數百臺機器同步進行特效渲染已經是家常便飯。但是高投入未必能帶來高回報,因此歐美一些頂級特效公司近兩年不乏倒閉現象發生。
對于中國的特效制作機構和相關行業而言,云計算、AI芯片的出現,反而給他們帶來了難得的追趕機遇。首先,云計算為影視特效提供了近乎無限的“算力”,讓很多創意理念得以快速實現。例如MG這樣的亞洲特效公司,就是通過與華為云共同構建渲染云平臺和特效制作云平臺,讓散布在全世界各個角落的最優秀的影視特效藝術家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能無障礙參與項目制作,這也是未來電影工業的一種技術革新;其次,AI芯片的出現,也將對云渲染方面的技術發展起到重要推進作用。華為公司副總裁、華為云BU總裁鄭葉來在公開演講中就曾經多次提及,華為云致力于打造普惠AI,讓AI高而不貴,讓各行各業用得起、用得好、用得放心。因此華為云先后發布了深度學習、圖像搜索、EI智能視頻系列服務,目標就是推動AI在行業應用場景落地。
在云計算、人工智能和更強算力的推動下,中國的特效制作領域勢必會逐漸拉近與國際頂尖水平之間的差距。而更多由特效公司與云服務商共同研發和打造,適合視頻特效企業的技術能力、合作機制,也將會對這種趕超起到推動作用。
【結束語】
懂懂正準備去三刷《流浪地球》,因為了解了這部電影更多的幕后信息后,心里對這句話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劇本撐起了骨架,特效豐滿了血肉,二者的完美結合才打造出了一部佳作。
在中國科幻電影“崛起”的2019年,整個社會開始關注科幻題材影視作品,關注中國科幻電影領域的技術和人才儲備,是《流浪地球》的另一份成績。對于MG和華為云這樣的幕后英雄而言,一部《紅海行動》或是《流浪地球》的成功依然不夠,如果要許一個心愿,我們希望是……《三體》!如果要加上一個時限,我們希望是——后年!
本文轉自:懂懂筆記
人工智能 云計算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網絡用戶投稿,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擁有其著作權,亦不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如果您發現本站中有涉嫌抄襲或描述失實的內容,請聯系我們jiasou666@gmail.com 處理,核實后本網站將在24小時內刪除侵權內容。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網絡用戶投稿,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擁有其著作權,亦不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如果您發現本站中有涉嫌抄襲或描述失實的內容,請聯系我們jiasou666@gmail.com 處理,核實后本網站將在24小時內刪除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