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是云平臺的歸宿
“開放”是互聯網的精神所在,“開放”同時也是云平臺發展的必然趨勢。開放意味著合作,開放象征著共贏,要想構建一個真正開放的云平臺,就不能忽視生態鏈的建造。

人民郵電報 黃魚/文
“開放”是互聯網的精神所在,“開放”同時也是云平臺發展的必然趨勢。在當今這個互聯網時代,原有的封閉IT架構、模式和軟件平臺已經難以滿足面向未來的業務發展需要。縱觀全球,開放正在成為一種潮流席卷云計算市場,以OpenStack為代表的開源云社區正在快速成長,成為市場中不容忽視的重要力量。針對開放云平臺這一話題,《人民郵電》報記者日前采訪了來自科研院所、電信運營商以及主流設備廠商的相關專家,共同探討開放之于云平臺的重要意義,以及如何才能構建一個真正開放、面向未來的云平臺。
【嘉賓】
工業和信息化部電信研究院互聯網中心主任 何寶宏
中國電信云計算能力及應用產品線總監 雷葆華
華為IT產品線市場總監 孫佳韡
開放是大勢所趨
從封閉走向開放,這已經成為歷史發展的一種必然。開放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步,開放也成就了互聯網的繁榮。同樣,今天云計算產業的發展也離不開開放的力量。那么,開放究竟意味著什么?開放又將帶來什么?
何寶宏:云平臺的開放是一種必然。開放代表著知識和資源的共享,對于用戶而言,開放意味著集約化帶來的價格優勢。對于開發者而言,開放將減少開發成本,極大地降低進入門檻。開放不僅對于云平臺以及整個云計算產業都有著積極意義,開放對于整個人類社會而言也是有重要貢獻的。
互聯網的發展史就是開源的發展史。追溯互聯網的發展歷史可以發現,得益于開源,TCP/IP的開源實現系統得以嵌入開源的Unix中,推動了互聯網的起步和繁榮??梢哉f,沒有開源就沒有互聯網的今天。如今,鑒于開源的重要性,幾乎所有互聯網技術都有開源實現,標準從制定之初經常就有開源實現。
當前,越來越多的公司開始注重開源,并善用開源的力量。類似微軟這樣的大公司甚至已經成立了專門的開源部門,2012年為了進一步推進開源項目以及開源標準的制定,微軟專門成立了一個子公司,專注于微軟和開源社區與標準的合作。與此同時,國內的一些主流IT企業也開始大力推進開源。
標準的統一、開放也不容忽視。當前,全球市場上的開放云平臺都面臨著標準不一致、事實工業標準的問題,這無疑會帶來一些問題,最突出的就是用戶的“鎖定”,即由于標準的不一致導致用戶在不同云平臺之間遷移的成本居高不下,最終用戶不得不被“鎖定”在某一平臺上。因此,標準的統一和開放也是業界后續要探索的重要方向。
雷葆華:云操作系統正在從Windows轉向Linux,也就是一種開放的趨勢和潮流。由于Linux是開源的,因此很難留有“后門”。對于運營商而言,選擇一款操作系統的重要指標就是安全、無漏洞,開源為這種選擇提供了保障。
未來的云平臺應該是開放的,同時也應該是簡潔的,能夠讓IT業務的交付變得更加簡單、便利。對于電信運營商而言,善用云平臺將帶來諸多好處。一方面,有利于內部運營平臺的整合,提升資源利用率,縮短業務交付時間;另一方面,有利于對外服務能力的提升,電信運營商自身云平臺能力的打造,可以助力用戶系統的部署和改造,提升用戶的業務能力。
孫佳韡:開放最終是為了給用戶帶來好處。真正的開放意味著把選擇的權利、靈活組合的權利以及定價權都交到用戶手中,這才是未來的主要趨勢。
對于用戶而言,選擇云服務時最為理想的情況就是,能夠根據自己的技術實力、投入情況,選擇一個開放的IT構架,并靈活地選擇虛擬化、服務器、存儲以及網絡等各種部件構建完整的IT虛擬架構,同時企業的各式應用能夠在基于通用標準的云平臺之間自由流動。
要想實現這一愿景,就需要開放云平臺的支撐。只有在開放的前提下,用戶才能夠擁有對自身IT云構架的所有權、控制權和管理權,不會被昂貴的、封閉的、單一的供應商“鎖定”。同時,基于這樣的開放云平臺,用戶才可以根據行業和企業發展需要,靈活地配置業務核心。
正是因為看到了開放這一方向,目前華為正致力于推動開放云平臺的發展,并積極向國際上具有影響力的開源社區貢獻自己的力量。2013年11月,華為正式成為開放云計算組織OpenStack的金牌會員,這是迄今為止中國以及亞洲首個公司代表入選。與此同時,華為基于開放架構、相對標準的協議和開源社區致力于打造一款真正開放的,能夠融合線上和線下能力的,滿足企業級關鍵應用的,高可靠、高性能的開放云操作系統FusionSphere。
值得一提的是,混合云的發展也將以開放為目標。可以預見,未來企業的經營將構建在混合云之上,而只有在開放的環境下才能實現服務商公有云之間的互通、對接,企業才能夠享受到公有云服務帶來的便利和實惠。
打造共贏生態鏈是關鍵
開放意味著合作,開放象征著共贏。要想構建一個真正開放的云平臺,就不能忽視生態鏈的建造。無論是Linux的繁榮,還是安卓操作系統的成功都已經證明合作、共贏生態系統的價值和意義。在開放云平臺的構建中,如何才能打造出開放、合作、共贏的生態系統呢?
何寶宏:互聯網本身就主張開放,倡導構建合作、共贏的生態產業鏈,從而最終實現整個產業的健康、持續發展。云平臺開放產業鏈的構建需要從兩個方面著手:一個是云服務的開放,另一個則是云產品的開源。這兩者是相互促進、良性發展的關系。
目前,開源云操作系統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從全球看,一些成熟的開源云社區已經形成,在行業發展中發揮著積極作用。在國內,開源云操作系統的發展才剛剛起步,一些企業也已經開始打造開源云操作系統,不過和發達國家相比還是有一定的差距。
值得一提的是,國內企業在開源上的貢獻正越來越大,在開源上的實力正在不斷增長,這是非常值得驕傲的。某國際網站統計了全球各國對Linux的貢獻,中國目前已經上升到第三位。可以預見,隨著國內企業在開源實力上的積累,我國的開放云平臺將取得進一步發展,開放、共贏的生態系統也將逐漸構建起來。
雷葆華:在開放云平臺的構建中,生態系統的打造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一個共建合作的生態環境下,產業鏈各方才可以實現共贏,最終將開放云平臺做大做強。
開放生態系統中的競合關系非常值得重視。在當今這個時代,市場主體之間、產業鏈之間的關系是多維的,沒有絕對的對手也沒有絕對的伙伴。以國外市場為例,亞馬遜和微軟是競爭對手,但是亞馬遜的虛擬主機又是在幫助微軟賣系統;紅帽和微軟也是競爭對手,但是他們的平臺又是相互支持的。
目前,華為推出了云操作系統FusionSphere,并倡導共筑基于FusionSphere的生態價值圈。作為一家具有影響力的公司,華為擁有強大的自主研發能力,同時公司的體量也非常大,如果能夠以戰略性的魄力投入開放云平臺生態系統的構建,將是非常有意義的一件事情。
孫佳韡:開放云平臺的構建,離不開面向客戶業務應用的合作、共贏的生態鏈,這將為客戶和合作伙伴創造業務轉型的機會和商業機制,同時更將為整個產業的發展帶來推動力。
IT產業的生態鏈非常長,其中不僅有數十家規模超過千億級的“巨頭”,還有保持百年經營的“老店”,這些企業不僅是對手關系,同時也是合作伙伴。總體而言,IT產業是一個非常強調開放合作的產業。
開放、合作、共贏生態系統的建立需要依靠多方力量。以華為為例,隨著涉及的行業越來越多、用戶數量不斷增多,僅僅憑借一己之力已經不足以為所有企業提供優質的云服務。因此,必須攜手合作伙伴將云計算的先進技術集成到各行各業的應用中去,構建開放、共贏的生態價值圈。
正是秉持這樣的理念,華為不僅聚焦包括服務器、存儲、網絡、云操作系統以及云管理等產品和解決方案在內的I T創新基礎設施,同時也堅持開放合作,致力于與各合作伙伴一起,共同為企業的數字化重構提供差異化、有競爭力的解決方案和服務,共筑基于FusionSphere的共贏生態系統。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為云博客 https://portal.hwclouds.com/blogs
云計算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網絡用戶投稿,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擁有其著作權,亦不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如果您發現本站中有涉嫌抄襲或描述失實的內容,請聯系我們jiasou666@gmail.com 處理,核實后本網站將在24小時內刪除侵權內容。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網絡用戶投稿,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擁有其著作權,亦不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如果您發現本站中有涉嫌抄襲或描述失實的內容,請聯系我們jiasou666@gmail.com 處理,核實后本網站將在24小時內刪除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