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吼云上線多路互動直播服務 加速多場景互動直播落地
630
2025-03-31
低代碼技術給企業帶來的價值體現在多個維度。整體而言,可總結為三大類: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加價值。這里從支撐企業創新、支撐企業應對需求變化和支撐企業的彈性運營三個角度來描述。
支撐企業創新
低代碼技術適合以低成本的方式支撐批量的借鑒式創新。高代碼技術適合以高成本的方式支撐打造獨特競爭力的領先式創新。
企業創新看重結果,即投入產出比。要獲取獨特競爭力的創新,需要高成本的投入;但更多組合式創新是通過借鑒別人的成功經驗來獲取的,需要降低投入成本,才能讓企業敢于嘗試,短頻快地試錯并調整業務。
低代碼技術的本質就是抽象并固化各種常見模式,通過編排組合這些模式來快速構建應用,以達到降本提效增值的商業目標。因此低代碼平臺更適合快速復制已有模式來的借鑒式創新。
低代碼平臺對創新的支撐作用,主要體現在三大方面:
降本:包括降低人力成本和外購花費。使用低代碼技術來構建應用,同時降低了對開發團隊人數和技能要求,自然人力成本得到大幅下降;另外使用低代碼技術可快速量身定制當前業務所需的應用系統,減少對成品軟件的依賴。
提效:低代碼平臺可以提升應用構建的效率,包括縮短學習周期、提高開發速度、減少重復造輪子。低代碼平臺還可以加速整個應用生命周期,簡化打包部署升級等環節,提升應用演進速度。
增值:低代碼平臺一方面能更方便地挖掘已有系統價值,包括聚合已有系統能力和利用已有系統數據;另一方面能給構建的應用增加額外價值,包括提升應用質量(如增強安全性和可靠性)、給應用附加能力(如自動裝備AI能力);再一方面可參與到低代碼平臺生態中,獲取直接商業價值。
應對需求變化
來自市場需求的變化,會落地為業務場景或功能的變化,從而導致在構建中的應用系統的需求變化,在不同的業務場景下,業務也會有不一樣的可變性,低代碼提供的支撐手段也不同:
面對各種應用場景下的業務變化,低代碼平臺能幫助企業做到更快的響應和更低的投入。
支撐彈性運營
低代碼技術在支撐企業的業務連續性上有很大的作用。我們把企業的彈性運營理解為企業的業務連續性,即在抵抗風險方面的韌性。業務連續性可以體現在三個方面:
健康性
企業業務是否能抵抗外部風險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有與IT系統相關的風險如抵御安全攻擊、承受超預期的業務量;也有來自外界社會的風險如新冠疫情、負面輿情。這些影響可能會讓企業業務受到沖擊,從而陷入“疾病”狀態。低代碼技術在抵御以下幾個方面上有很好的表現:
安全:相比傳統開發技術,低代碼技術能給IT系統帶來更好的安全性。特別是云服務模式的低代碼技術,已經在物理層、網絡層、系統層、應用層都做了層層防護,如安全防火墻、操作系統加固、密鑰管理、防越權防CSRF攻擊等等。而在業務應用層面上,低代碼技術通過聲明式安全設置來幫助實現業務層安全,如聲明密碼字段、聲明敏感信息、聲明數據分域等,而無需應用開發人員編寫安全相關代碼。
另外,低代碼技術在保護知識產權上也有很好作用,如設置開發者IP白名單、應用加密打包,安裝應用需要LICENSE等。
并發:低代碼技術能應對大并發量和流量起伏。特別是云服務模式的低代碼技術,底層采用的是基于K8S的彈性分布式架構,可以水平擴展和彈性伸縮。低代碼技術在引擎層使用了多種緩存技術和性能負載技術,可以讓應用開發人員無需懂并發和性能技術就能開發出高性能高并發的應用。
但是,低代碼技術在特定場景下的短期流量爆炸方面,目前還處于初級階段。因為不同業務場景所需要的短期高并發架構是不一樣的,例如同是秒殺,針對快銷品訂單和座位票訂單的架構是不同的。低代碼技術提供的是固化通用的架構模式,對特定場景的支撐有限。
可靠性:云服務模式的低代碼技術,具備故障檢測、自動恢復、數據備份恢復、冗余架構等能力,無需應用開發人員關注就可提供高可靠性保障。
可持續性
企業業務是否能長久持續經營,不會因某種不可抗力導致業務終止。例如遇到自然災害,或資金鏈斷裂,或核心供應鏈斷裂等。
容災:云服務模式的低代碼技術,具備異地容災能力。
可接入:支持管理和開發人員隨時隨地接入環境,如新冠疫情期可遠程開發。
可替換:幫助企業統一技術棧,減少對單個應用提供商依賴。但對低代碼工具本身的依賴也會帶來可持續性風險。
可成長性
企業業務是否能持續增長和演進。例如技術淘汰、系統老舊、人員更新不足等原因,很可能會導致業務停滯不前。
應用:低代碼技術開發的應用可持續演進升級。低成本創新更帶來業務的持續成長。
技術:低代碼平臺工具本身會持續演進升級,保證平臺所構建的應用具備技術先進性。
團隊人員:使用低代碼技術的團隊人員,可朝業務架構師、產品設計、系統分析等方向持續發展。
低代碼目前仍面臨的挑戰
低代碼技術仍在發展初期,在實際的推廣和應用過程中,會面臨許多挑戰。
1.低代碼技術目前還在初級階段,技術和能力上都還不夠成熟和全面,很多現有產品還不能覆蓋端到端的業務場景。很多客戶在研究試用一些低代碼平臺后,認為只能構建簡單復雜度的應用,不能構建核心支撐系統,從而把低代碼平臺當做一種輔助開發手段,而非主要生產力工具。
2.企業數字化轉型,需要很強的頂層業務架構設計能力,才能實現全局共享激發創新的目標。但大部分傳統企業缺少業務架構設計能力,導致把低代碼平臺僅僅作為項目的開發工具。因此在很多項目中未能發揮出低代碼平臺的真正價值,最終呈現的提升效果不夠亮眼。
3.低代碼技術缺少業界統一規范,也難以構建統一規范。不同廠家的低代碼平臺產品的能力和使用方法都完全不同,因此開發者的經驗難以跨平臺利用,更難以實現開發的應用在不同低代碼平臺之間遷移。這導致了低代碼技術相比高代碼開發語言和IDE,其生態繁榮速度緩慢。而且各廠家只能發展自己的生態,生態圈之間難以互通。
低代碼不是銀彈,也不是神藥,在發展初期,它不可避免的面臨著許多問題和挑戰。但它的確代表著下一個IT時代的趨勢,并正在各種實際應用場景中散發著它的魅力。當我們使用低代碼為企業創造價值時,也是在擁抱下一個IT時代。
本文為《AppCube低代碼思考》系列的第三篇,該系列導航:
1.《低代碼:時代的選擇》
2.《面對不同的業務場景,選擇零碼還是低碼?》
3.《遇見低碼:在價值中審視》
應用魔方 AppCube 敏捷開發 軟件開發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網絡用戶投稿,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擁有其著作權,亦不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如果您發現本站中有涉嫌抄襲或描述失實的內容,請聯系我們jiasou666@gmail.com 處理,核實后本網站將在24小時內刪除侵權內容。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網絡用戶投稿,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擁有其著作權,亦不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如果您發現本站中有涉嫌抄襲或描述失實的內容,請聯系我們jiasou666@gmail.com 處理,核實后本網站將在24小時內刪除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