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貼不了新的東西(粘貼突然不能用了)
705
2025-04-01
前言 初衷
借著HDC2021開發者大會的契機,再次去體驗華為云IoT云開發,而且我們還可以暢想IoT開發和其他云計算技術的混合產物。
和之前參與的購買小熊版,通過LiteOS進行開發不同,這次的體驗,我們完全在云環境,在可重復實驗的沙箱實驗室里進行。
本人職業、學業背景、工作內容
我本科畢業于天津師范大學,電子與通信工程學院,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目前在天津市電子計算機研究所做國產化軟件開發。雖然已經工作,平日里我未停下對硬件開發的學習,以及對軟硬件結合創新新產品的創想。
從硬件接觸微電子,對IoT技術感興趣,到認識到需要借助軟件設計與用戶的交互,更加契合實際的生活。我們也漸漸體會到不同技術棧之間需要不斷交流,不斷迭代,這樣的研究方式,也同樣帶入了我的工作與生活。
擅長技術、奮戰領域
目前從事軟件開發,所以一般做的是企業級B/S架構的Web開發,我們公司使用的是跨平臺的ASP.Net Core,看到這里我們很多小伙伴一定感到詫異,那這和物聯網IoT又有什么聯系呢?
IoT 設備的遠程控制( Raspberry Pi 2)
實際上,我們不難發現,除了物理控制端,我們需要用C或C++來驅動,我們所要控制的外接設備或者傳感器,其他部分是我們通過各種協議棧,來進行通信。這里不得不再次華為云微認證,課程在介紹各種通信協議,以及我們傳統意義上了解的硬件開發流程。而其提出的“云、邊、端“的概念,我們也了解到了云服務的逐步推廣更有助于設備的管理和產品的發布。我們在做軟件項目的最大痛點也是對項目的管理,而這時,我們引入了DevOps,華為云DevCloud也進入了我們的視野。我們借助模版來創建項目,使用遠端的托管庫來管理我們的代碼,通過 CI/CD 來將我們的項目產品進行發布和部署,管理人員也通過控制臺界面來分析我們的項目進度和遇到的問題。
參與活動的初心
更多是想了解和體驗目前華為云IoT服務的研發情況,之前在接觸小熊派以及LiteOS的過程中,我們只看到了雛形,包括在設備管理平臺,我們也只是看到了產品的模擬器,以及通過網絡協議進行模擬控制。目前鴻蒙的出現,也讓我們看到了分布式物聯網設備更廣泛的應用。這次通過沙箱實驗室以及活動的任務,我們看到了,基于MQTT協議的模擬實驗。也更多的了解到華為云上部署和開發物聯網項目的完整過程。特別是微認證中自動販賣機的分析,我們同時看到了借助于華為云各種云服務間的關聯關系,可以進行大數據分析和可視化的展示,這是真正在生活和實際項目中能用得到的。
這次活動同樣也遇到了一些問題,例如,在一個任務中,我們需要有三個設備同時在線。這就需要我們使用MQTT.fx同時創建三個鏈接,并同時在線。那么只有一個電腦,好像無法完成這個任務。使用當時開了一些虛擬機,這里面不知道大家還有什么好的建議。
關于更多技巧,在沙箱實驗室,我們可以在創建項目后,通過自己的瀏覽器進行實驗,這樣我們在做復制粘貼操作,以及獲取一些實驗的資料時,會更加方便。
未來展望
華為云的微認證還是很豐富的,而且我們可以結合沙箱實驗室,對一些項目進行實驗和預習。這些資源對實際工作也是非常具有參考價值的,例如,我們在做國產化項目時,目前華為鯤鵬CPU的泰山服務器,是主力設備,同時,我們不得不去更多學習公有云的開發方式,來去更好的管理私有云,而IoT也是目前吸引用戶注意力的重點突破點。當前無論是大數據,還是人工智能AI充斥著各種各樣的模版和五花八門的框架,但我們還應該清醒的認識到,那些的核心依舊是計算,而傳統IoT通過低功耗的單片機或DSP等,單一設備我們是無法獲取到如此高的算力。而現在國產服務器的一大方向ARM架構,正是統一整個行業的一個趨勢。但我們能否推出自己國產架構的芯片,也是未來一代人的學習和研究方向。
最后推薦大家看得到華為云上的站點
華為云開發者物聯網學習路線_開發者中心 -華為云 (huaweicloud.com)
華為云iot開發平臺_幫助文檔-華為云 (huaweicloud.com)
IoT 網絡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網絡用戶投稿,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擁有其著作權,亦不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如果您發現本站中有涉嫌抄襲或描述失實的內容,請聯系我們jiasou666@gmail.com 處理,核實后本網站將在24小時內刪除侵權內容。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網絡用戶投稿,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擁有其著作權,亦不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如果您發現本站中有涉嫌抄襲或描述失實的內容,請聯系我們jiasou666@gmail.com 處理,核實后本網站將在24小時內刪除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