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簡聯接,萬物互聯】華為云·云享專家董昕:Serverless和微服務下, IoT的變革蓄勢待發
1057
2025-04-04
課程目標:
1.理解kubernetes網絡模型以及Service工作機制
2.理解華為云CCE Yangtse網絡模型和原理
目錄:
1. Kubernetes基本網絡模型剖析
2. Service服務負載均衡機制剖析
3.華為云CCE yangtse網絡方案原理
在前面的黃金課程中介紹了kubernetes網絡和服務的概念與使用場景,Service概念及使用場景和Ingress概念及使用場景
Kubernetes工作負載POD之間的互通、負載均衡等網絡功能是如何實現的呢,接下來的課程我們將為大家深入講解kubernetes容器網絡模型,Service負載均衡機制、CNI接口的實現原理以及若干實踐案例。
概念厘清
前導基本概念
二層橋接VS三層路由 ? Underlay VS Overlay? ? ? 物理網絡 VS 虛擬網絡? ? ? ? ? 傳統網絡 VS SDN網絡? ? ? ? ? ?Docker網絡? VS K8S網絡(CNM vS CNI)
K8S網絡模型對互通性的要求
pods on a node can communicate with all pods on all nodes without NAT
譯文:節點上的容器POD可以與集群內任意節點上的容器POD無需NAT實現互訪
agents on a node (e.g. system daemons,kubelet) can communicate with all pods on that node
譯文:節點上的代理agent(比如:系統后臺進程、kubelet)可以與同節點上的容器POD互訪
Note: For those platforms that support Pods running in the host network (e.g. Linux);
注解:對于支持容器POD以主機網絡模式運行的平臺(如:Linux)
pods in the host network of a node can communicate with all pods on all nodes without NAT
譯文:主機網絡模式的容器POD可以與集群內任意節點上的容器POD無需NAT互訪
K8S Service 負載均衡機制實現原理(3)? ---eBPF
方案說明
1.基于高內核版本eBPF機制
2.東西向采用Socket Layer LB機制實現,支持會話保持
3.南北向采用XDP/TCBPF實現負載均衡/NAT和狀態表
優勢:
適合容器場景·轉發路徑短,最大開銷下降可達80%
劣勢
內核版本要求社區內核5.7+
缺乏大規模的商用檢驗,處于快速迭代過程,社區不斷有新patch合入
負載均衡算法待增強和豐富
典型方案
Cilium,Calico
華為云CCE Yangtse網絡模型 (1) --VPC 路由模式
方案說明
按照創建集群時設定的節點長度為節點分配容器子網
將每個節點的容器子網路由配置到VPC路由表
優勢
無隧道開銷,轉發性能與主機網絡持平
VPC內節點與容器互通無SNAT,支持源地址保持
劣勢
集群規模受限于VPC路由表規格,比如:200
互通性受限:
需要通過nodeport對接ELB后端,存在多跳損耗,負載均衡性差
訪問OBS或外網等服務需要SNAT為節點地址
華為云CCE Turbo Yangtse網絡模型(2) --ENI/TrunkPort
方案說明:
容器網絡與VPC網絡一體化融合方案,充分利用VPC網絡的軟硬協同和分布式架構為容器提供云原生的規模擴展、極致彈性、負載均衡和安全隔離能力。
每個容器POD具有獨立的VPC子網地址,統─IPAM(節點、容器、服務子網統一管理)
BMS節點支持128個VF直通網口到容器POD
虛機節點Trunkport模式ENI,最多支持創建256個VLAN子接口直通容器POD
每個POD具有獨立的安全組,支持容器粒度的網絡隔離POD間互訪不經過節點rootnamespace,直通模式轉發0損耗
不再依賴節點內核
lPVS/IPTables實現Service負載均衡,不再需要kube-proxy組件,service負載均衡卸載到VPC分布式ELB
裸機容器支持POD級網絡QoS
極簡組網,運維更簡單
總結:
本課程講解重點
1: K8S容器網絡模型原理
2: K8S Service負載均衡實現原理·
3:華為CCE Yangtse容器網絡模型和原理
參考鏈接:
相關內容的華為云官網鏈接:
https://support.huaweicloud.com/usermanual-cce/cce 01 0249.html
https://support.huaweicloud.com/usermanual-cce/cce 01_0094.html
Kubernetes官方文檔:
Service: https://kubernetes.io/docs/concepts/services-networking/service/
Ingress: https://kubernetes.io/docs/concepts/services-networking/ingress/
Kubernetes 云原生 網絡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網絡用戶投稿,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擁有其著作權,亦不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如果您發現本站中有涉嫌抄襲或描述失實的內容,請聯系我們jiasou666@gmail.com 處理,核實后本網站將在24小時內刪除侵權內容。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網絡用戶投稿,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擁有其著作權,亦不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如果您發現本站中有涉嫌抄襲或描述失實的內容,請聯系我們jiasou666@gmail.com 處理,核實后本網站將在24小時內刪除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