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叫慘的企業,另一邊是滿肚子委屈地打工人…
“我在大廠10年,領導換了6次,如今也被裁了。”
小宇(化名)曾在2012年進入互聯網行業做用戶增長,用他的話說,他趕上了紅利期。接下來,他順利進入曾經夢想的大廠,在大廠經歷了高薪水,好福利,工作激情澎湃的好時光,也經歷了996,10年內6次換直屬領導,2次換工作城市的糟糕時刻。最終,他在收到十周年祝賀的同時,被確定了離職時間。他不知道自己還該不該繼續選擇大廠。

很多職場人走著走著,就走進了死胡同。
他們在過去的經歷中,除了虛漲了一堆年紀,相應的技能和職業競爭力絲毫沒有跟上來,對職業和行業的認識水平依然停留在初級階段。
職場之路越來越狹窄,遇到瓶頸,難以走通,或者沒有可選擇性,只能硬著頭皮按部就班。結果無非是自我內耗嚴重,難以提升。
這樣的八年十年,又有什么用呢?
所以,是時候敲醒警鐘、自我反思下了,到底需要具備什么樣的能力,才能將自己的職場路走寬。
1.做“復合型人才”
沈文才在《講好你的故事》中提醒職場人要做“復合型人才”,把它比喻成“漢堡?薯條?可樂”的技能套餐,是說我們要有一項專長,搭配次要能力,輔之興趣愛好。
如果有其他技能的加持,各抒其長,足以在工作中應對變化。
在他總結,成為復合型人才主要有三大好處:
-當把王牌特長、次要專長和興趣愛好融為一體時,你可以持續地轉換你的王牌特長,快速進入新領域。
-你比一維的專才更具競爭力。
-將興趣愛好融入工作,你會更加樂在其中。
將職場路走寬意味著不斷升級自己,看看自己手中的王牌,多加幾張小牌,技能在手,剩下的就是把牌打好了。

2.有好奇心,主動學習新事物,新知識和新技能。
張一鳴曾在公司分享過這樣一個例子,如果一個有好奇心的程序員,前端,后端,算法都去掌握,或者至少有所了解的話,那么很多調試分析,自己一個人就可以做,不用依賴他人。
那自然,職場上這樣的人發展得也就快一點,因為他是站在公司角度去思考問題,不僅僅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打轉。
然而,這些特質,似乎與學歷并沒有什么太大的聯系,需要自己去挖掘,去呼吁自己的責任心,說白了,就是在公司內部能干事。
要敢于去嘗試,勇于走出舒適區,像很多知名企業都鼓勵員工嘗試新鮮事物,有時候很多創新,都是在試錯后發現的。
3.目標清晰,知道把時間重點花在哪里
沒有目標的人,永遠為有目標的人打工。工作能力強的職場精英,都擁有非常優秀的優先級處理的能力。
在復雜且高壓的工作環境下,別人忙得焦頭爛額,他們卻能夠優質高效地完成工作,并且能夠做到游刃有余。究其原因,他們都有一套自己的工作法,或記在便簽紙上,或借助看板視圖工具。

這類人工作目標明確、執行標準清晰、做事情井然有序。他們清楚短期內必須做什么,什么事情可以暫緩,事情的先后順序如何排列等等。并且,事情再多也不會有遺漏。

4.具備閉環思維
我們們常常聽到某某領導抱怨,當跟進某項工作進展時,很多員工的回答總是“忘了”或“等等,讓我想一下”諸如此類。
長此以往,這樣員工就會被貼上“不靠譜”的標簽,究其原因是“他們”沒有具備“閉環思維”。
好員工的“閉環思維”需要做到以下三點:凡事有交代,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
任務開始前,他會先弄清任務的“關鍵”和“需求”。比如會遇到什么問題,哪些可以優先,有什么注意事項等等,從而形成“自我可控”的閉環思考。
任務過程中,他會通過甘特圖及時向領導進行溝通、匯報、反饋自己的工作進度,保證雙方都能夠在第一時間內知道各自手中任務的完成情況,及時避免項目中出現的意外情況。

伙伴云-甘特圖
但如果工具沒選擇好,一樣影響效率。
好的甘特圖工具:操作簡單,不需要熬夜自學各種函數公式,只需要在模版中心下個模板,然后簡單的改改項目參數、填上日期、負責人等數據,甘特圖就自己默認生成了。
任務完成后,他會主動告知“發起者”或相關負責人完成的情況,視情況給出自己的經驗總結或改進建議。
以上這4種能力我認為是職場中不可或缺、必不可少的技能。當然,并不代表其他的能力不重要,而是你需要根據自身的情況,有目的、有意識地去提升自己現階段必須與相匹配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