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胡厚崑:推進TECH4ALL數字包容倡議,科技助力教育普惠
904
2025-03-31
通信進化史
過去幾百年間,通信技術經歷了天變地異般的發展:數百年前的古代,人們通過“烽火傳訊”、“信鴿傳書”、“擊鼓傳聲”、“旗語”等利用自然界的基本規律和人的基礎感官(視覺,聽覺等)可達性建立通信系統。
到了19世紀中葉以后,隨著電報、電話的發有,電磁波的發現,人類通信領域產生了根本性的巨大變革,從此,人類的信息傳遞可以脫離常規的視聽覺方式,用電信號作為新的載體,同此帶來了一系列技術革新,開始了人類通信的新時代。利用電和磁的技術,來實現通信的目的,是近代通信起始的標志。
到了20世紀80年代,隨著數字傳輸、程控電話交換通信技術的應用,進入了移動通信和互聯網通信時代。
21世紀之后,從人與人的通信時代,跨入了物與物的互聯、感知的智能時代。
而本文的主角,SIM卡,自從1991年誕生后,至今還在不斷發展,是通信技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SIM卡進化史
大家都知道,手機上插入一張SIM卡,就可以連到運營商網絡,實現打電話等通信功能,沒有了它就是一部“裸機”,就不能接入網絡運營商進行通信服務。SIM卡作為網絡運營商對于我們身份辨別的證件,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SIM卡(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 客戶識別模塊)實際是裝有微處理器的芯片卡,在這里面存儲了數字移動電話客戶的信息,加密的密鑰以及用戶的電話簿等內容,可供GSM網絡客戶身份進行鑒別,并對客戶通話時的語音信息進行加密。
它的內部有5個模塊,并且每個模塊都對應一個功能:微處理器CPU(8位)、程序存儲器ROM(3~8kbit)、工作存儲器RAM(6~16kbit)數據存儲器EEPROM(128~256kbit)和串行通信單元。這5個模塊被膠封在SIM卡銅制接口后與普通IC卡封裝方式相同。這5個模塊必須集成在一塊集成電路中,否則其安全性會受到威脅,因為芯片間的連線可能成為非法存取和盜用SIM卡的重要線索。
SIM卡在與手機連接時,最少需要5個連接線:電源(VCC) 、復位(RST)、時鐘(CLK)、接地端(GND)、數據I/O口(I/O)。
關于SIM卡的形態,在SIM卡最初誕生之時,其實是一張和信用卡同樣大小的卡片。
這個大小的卡被稱為標準卡。但對于國內手機用戶來說,更熟悉的應該是以下三種大小的卡:
第二代標準的Mini卡,國內用戶俗稱的大卡。
第三代標準的Micro卡,俗稱小卡。
第四代標準的Nano卡。
這些SIM卡的功能都是一樣的,只是隨著技術發展,為了適應設備的小型化,SIM卡也越來越小。
那在物聯網世界里,物與物之間是怎么感知和聯接的呢?
物聯網通過設備上的各種傳感器如溫濕度傳感器、RFID標簽等感知終端來識別物體,采集數據等。并通過固定寬帶、NB-IoT、2/3/4/5G在內的多種網絡,將設備接入到華為物聯網平臺進行互聯。若設備使用2/3/4/5G和NB-IoT網絡接入,則需要通過SIM卡接入運營商網絡。
而隨著物聯網的發展,設備類型越來越多,設備尺寸越來越小,對SIM卡外部環境的適配性要求越來越高,對SIM卡壽命的要求越來越長,對SIM卡尺寸的要求越來越小,促使SIM卡的形態從插拔式SIM卡,演進到嵌入式SIM卡和vSIM卡。
屬性
插拔式SIM卡(mini/micro/nano)
嵌入式SIM卡(eUICC)
vSIM
尺寸
大
小
無
適配溫度
-25℃~85℃
-40℃~105℃
無限制
壽命
10年
15年
無限制
Nano卡雖然看起來已經很小了,但是它們還需要設備具有配套的卡槽。這個卡槽的結構和走線,對于一些智能穿戴設備(智能手環、智能眼鏡等)來說還是太大了。而且插拔式SIM卡里面的用戶信息固定不可更改,一張SIM卡就是一個用戶與運營商之間的契約,若您想要切換運營商,必須換卡。為了解決這些問題,eSIM和vSIM誕生了。
嵌入式SIM卡:eSIM,也稱eUICC(embedded UICC),顧名思義,與傳統可插拔的SIM卡不同,eSIM的概念是將SIM卡直接嵌入到設備中。eSIM的本質還是SIM卡,不過它的“卡體”是一顆直接嵌在電路板的可編程的集成電路,其大小比Nano還要小上幾倍。因為其可編程特性,eSIM支持通過OTA(空中寫卡)方式進行遠程配置,更新運營商配置文件,實現網絡切換。綜上所述,因為eSIM將SIM卡功能虛擬化和設備集成化,使用eSIM時的SIM卡碼號的切換也將迎來全新的用戶體驗: 用戶不必再來回插拔SIM卡,而是直接通過與終端交互,通過APP或者云端,即可在全球范圍內將終端智能設備連接到所選擇的當地網絡,且可動態切換,使設備可以始終處于優質網速中。通過這種方式,eSIM不但增強了整體用戶體驗,也為設備的管理分配帶來極大便利。
vSIM卡:即virtual-SIM,虛擬SIM卡技術。可以說,vSIM就是eSIM的進一步演進,繼承了eSIM的功能,并完全消滅了卡體,直接依托通信模塊自身軟硬件實現通信。終端設備擁有vSIM功能的通信模塊,配合為vSIM特殊定制的底層軟件,實現了內置加密存儲數據(IMSI、KI等)。在登陸網絡、鑒權、通信時,自動處理相應的邏輯,從而實現不需要實體SIM卡也能提供穩定的通信體驗。
eSIM和vSIM除了進一步縮小甚至消滅了實體卡之外,它們更重要的功能是解除了用戶和運營商的直接綁定,對用戶來說,切換運營商變得和切換WIFI一樣簡單。但對運營商來說,因為用戶粘性變小了,這顯然不是一件好事,但是他們卻也在大力支持eSIM和vSIM,這又是為什么呢?
這個原因其實我們前面已經提到了,就是物聯網。對物聯網設備來說,傳統的插拔式SIM卡已經無法滿足其設備上網的需求了。例如,若一個設備需要全球***,但它在***過程中又需要全程聯網上報數據,那么負責這個設備的企業該怎么辦?辦一張有全球***功能的SIM卡?這樣的話***資費就太貴了。在設備經過的每個國家或區域辦一張本地SIM卡,每到一個新地方就換卡?這樣的話維護和運營成本又會太高。而eSIM/vSIM的空中寫卡能力則能完美解決這個問題,設備到達每個新區域前,僅需聯網更新下配置,到了新區域后就可以使用本地資費上網了。所以,物聯網設備生產商都會去追求這些新技術,而物聯網的海量設備全部需要接入網絡,這一塊大蛋糕運營商自然不會放過。
物聯網SIM卡如何選
不同行業對物聯網SIM卡的需求不同,我們可以總結出以下場景:
網絡/SIM卡
特點
典型行業
NB-IoT、2/3G
傳輸速率<100Kbps,成本低,功耗低,覆蓋廣
三表(電表、水表、氣表)、POS機、共享單車、共享電動車等
4G、5G
傳輸速率>1Mbps;功耗較高
車聯網、視頻監控、工業物聯網等
物聯網設備除了無線流量需求外,還需要以下兩個場景流量。
海外流量:企業在國內生產設備,銷售海外。使用海外流量,則需和多個海外運營商洽談,部分企業可能沒有海外渠道。典型的行業有車企(銷售海外)、物流、運輸、保健等。
不換卡切換運營商:因網絡信號不好或訂購套餐到期要更換運營商套餐,需要手工更換不同運營商SIM卡,人工成本高;典型的行業有新零售、運輸等。
針對以上場景,華為云推出“全球SIM聯接”云服務,支持實體卡、eSIM卡和vSIM卡方式,提供卡購買、卡管理、設備接入、設備發放能力,借助定向流量、空中寫卡和遠程設備發放技術,實現設備全球就近接入公有云站點,享受當地資費,向客戶提供一站式設備連接管理的優質服務。
華為云雙11上云嘉年華正當時,全球SIM聯接大促鉅惠,物聯卡包年低至四折起,更有華為Mate40等好禮!點擊立即進入活動頁面
IoT IoT 消息通知服務 物聯網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網絡用戶投稿,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擁有其著作權,亦不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如果您發現本站中有涉嫌抄襲或描述失實的內容,請聯系我們jiasou666@gmail.com 處理,核實后本網站將在24小時內刪除侵權內容。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網絡用戶投稿,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擁有其著作權,亦不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如果您發現本站中有涉嫌抄襲或描述失實的內容,請聯系我們jiasou666@gmail.com 處理,核實后本網站將在24小時內刪除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