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K:推動未來云的將是這3大要素
知名未來學家凱文·凱利在2015華為云計算大會發表了“全球數字化轉型趨勢展望”主題演講,圍繞著數據、帶寬、人工智能3個關鍵詞,以宏偉的框架描繪了云計算的美好未來,并預測到2020年50%的應用都會在云上,而物聯網將會成為未來的通信模式。
◎ 《連線》雜志創始主編 凱文·凱利/文
凱文·凱利(Kevin Kelly,人們經常親昵地稱他為KK)
《連線》(Wired)雜志創始主編。他的文章還出現在《紐約時報》、《經濟學人》、《時代》、《科學》等重量級媒體和雜志上。凱文·凱利被看作是“網絡文化”(Cyberculture)的發言人和觀察者,也有人稱之為“ 游俠”(maverick)。
未來,對于大多數人而言,每天大部分時間都將在云端度過。除非把云關掉,否則我們根本感覺不到云的存在。云像空氣一樣,成為我們賴以生存的基礎,雖然我們平時并不會刻意感受其存在。這種無處不在的共享前所未有。
云發展的3大動力:數據、帶寬、人工智能
數據、高帶寬和AI(人工智能)的加速融合,將極大推動云的發展。
數據
目前,數據正以每年66%的速度猛增,稱其為數據大爆炸并不為過。人類已經經歷了艾字節(ExaByte,2^60)、澤字節(ZettaByte,2^70)和堯字節(2^80),幾乎快沒有詞來形容如此巨大的數據了。我們甚至都意識不到數據的迅猛發展,也不知道該如何按這種速度來創造和掌控數據。可以說,信息和數據科學的繁榮發展給我們創造了無窮的機會。所有可以被測量的東西都將得到測量,所有可以被追蹤的東西也將得到追蹤,這將帶來巨大機遇。無論你處于哪個行業,歸根截底都在跟數據打交道。這就是云創造的未來世界。
高帶寬
高帶寬正迅速發展,而且重要的是其正趨于無線化。我預測,再過幾年,全球無線網絡所承載的總流量將超過有線網絡。同時,高帶寬也正在變得無處不在,甚至蔓延到了車上。未來的辦公室可能將建在車上。因此,車上使用的總帶寬也將會超過家庭中使用的。高帶寬與云的發展息息相關,是推動云發展的秘密武器之一。
人工智能
第三個要素是AI。我認為這個要素最重要。雖然計算機和機器人中使用的AI少之又少,但我認為AI將是推動云發展的最主要動力,甚至連機器人也會從云中獲取AI。 目前,世界上最杰出的AI科研公司并沒有將人工智能作為一種服務出售。我覺得再過4年,亞馬遜等公司將會以云服務的形式提供IQ和AI,就像提供網絡服務或網絡托管一樣,用于數據分析、圖像識別等。過去幾年,AI的發展突飛猛進。百度、谷歌和微軟開發出的AI產品已經可以學習、玩游戲,可以拍照并能識別出照片中的東西,這些AI產品正變得更加智能。它們都是通過云提供的,IQ作為一種服務,即插即用,即想買多少IQ就買多少IQ。使用AI的人越多,它就會變得更智能;而它越智能,使用它的人就會越多,這是一個良性循環。
毫無疑問,AI就是一款殺手級應用。鑒于云可以銷售并提供智能應用,很多人就會希望使用云。更重要的是,AI是確保云以及云上存儲的海量數據有意義的必要條件。有了AI,云上的數據才能發揮作用,如此一來,AI也將成為主要的云產品。所以,云和AI是相輔相成的。因此,我認為未來20年AI將成為推動云發展的主要動力。
X + AI = 服務
未來幾十年,云端將誕生無數“X即服務(X作為一種服務)”。有了云,幾乎所有的實體產品都可以成為一種服務。如今,已經有大約9000種基于云的服務在嘗試成為“食品即服務”、“家具即服務”、“玩具即服務”等。人們嘗試通過云提供各種服務,雖然失敗的幾率很大,但也有少數能取得成功。未來,初創企業將會把AI與某些業務結合起來,使原先的業務變得更加智能,即“X + AI = 服務”。在該公式中,AI不是由初創企業開發的,而是在云上提供的。但是,實物并不會消失,只是獲取這些實物的商業模式將會發生改變,因為這些實物的價值將取決于其智能化、定制化和與家庭或周圍環境的契合度。我們將把開發軟件的方法拿來發展這些實物,使它們更智能。屆時,硬件將具備軟件的特性。隨便拿個東西,將它智能化后,就能像軟件一樣遵循相應的規則。所有實物都將走向云端。在我看來,未來5年大約50%的應用將實現云化。
未來,云生態系統建立后,手機、筆記本、平板甚至大型影劇院都將搬遷到同一朵云上供大家共享,范圍和規模之大,是手機互聯時代無法媲美的。這將極大地提高人類環境的適應性和有機性,使其更像一個生態系統,而不是機器。生態系統是個不錯的詞,因為它更具生物性。
網狀網絡
我們一般認為,信息會順著云上的設備向上或向下傳輸。云的中心是一個大型的數據中心,由華為和其他廠商支撐該中心的設備運作。但是事實上,云還可以有另外一種結構。我覺得云應該是一個網狀網絡,具有網狀的P2P通信能力。在這一結構中,手機可以越過信號塔直接實現點對點互聯。屆時,各種各樣的東西會在云的邊緣直接通信,例如,手機與衛星通信、衛星與拖拉機通信、拖拉機與濕度傳感器通信,且這些通信完全通過分布式實現,這就是所謂的物聯網。這種通信方式與我們目前的通信方式截然不同,雖然現在還不知道如何去實現,但這是大勢所趨。
分布式的萬物
分布式云服務極具挑戰性,因此有些服務難以做到這一點,比如分布式安全。如果不能把密碼安全存儲在某個場所,何談安全?如果沒有防火墻,該如何保障安全?一切都將出現在云的邊緣。如果沒有固定的場所保護密碼,如何進行分布式的身份管理?如果沒有監管機構告訴你這個身份有效,那個身份無效,如何進行身份管理?如果沒有監管機構,如何授權?這看似不可能,但比特幣的出現,使不可能變為可能。比特幣是一種P2P貨幣,其安全性不是由銀行而是由核心區塊鏈背后的分布式統計技術來保障的。區塊鏈可以更加智能地在云上實現分布式安全、授權和身份管理,無需依賴固定的存儲場所。鑒于此,很多硅谷初創企業和華爾街公司都已經開始大規模投資區塊鏈技術,所以這是個巨大的機遇。
為時不晚
當然,這樣一個異常巨大、覆蓋全球的云也給各個國家、政府、企業和個人帶來了眾多挑戰。由于沒有經驗可循,目前我們還不知道該如何去管理它。事實上,云正在高速發展,很快就將超過全人類的計算資源。
人們通常難以相信未來會發生的事情。如果回到20年前,告訴那時的人現在所擁有的一切,他們也會覺得難以置信。所以,我們應該以更加開放的心態來接受未來那些看似不可能的東西。需要強調的另一點是,我們目前還處在云發展的初級階段。可以肯定地說,20年后轟動市場的最偉大的產品尚未問世。在接下來的20年,我們將繼續討論現階段并不存在的東西,并努力開發這些最偉大的產品,目前還為時不晚。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為云博客 https://portal.hwclouds.com/blogs
華為云計算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網絡用戶投稿,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擁有其著作權,亦不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如果您發現本站中有涉嫌抄襲或描述失實的內容,請聯系我們jiasou666@gmail.com 處理,核實后本網站將在24小時內刪除侵權內容。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網絡用戶投稿,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擁有其著作權,亦不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如果您發現本站中有涉嫌抄襲或描述失實的內容,請聯系我們jiasou666@gmail.com 處理,核實后本網站將在24小時內刪除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