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寵展信息指南
405
2025-03-31
最近大熱的「低代碼」效率工具平臺,有前途嗎?
最近,后臺有小伙伴希望我們介紹一下「低代碼」效率工具平臺。
「低代碼」(Low-Code)是最近很火的一個概念,類似的還有「無代碼」平臺。這類工具主張通過簡單的配置,特別是圖形化的設置,就能實現業務邏輯,從而形成自動化的生產力。
這種概念的優點在于,讓業務人員無需懂得專門的編程語言,什么 Java、Python、SQL 之類全都不用懂,只要知道業務流程,并且會手動配置就行了。
我們看到類似 AirTable , Slack Bot(聊天機器人), 一些支持自動化流程的Trello 插件 ,甚至一些筆記軟件, 都具有 「低代碼」效率工具的潛力。
具體一點來說,比如,我公司采購到貨了,平臺就自動往表格里面添加一行數據,然后自動設置一個對賬之類的提醒,實現這個簡易流程,就屬于「低代碼」可以勝任的過程。
然而……
這一切如此美好,為什么「低代碼」到今天,才剛剛火起來呢?
其實,火箭君覺得,自「古」以來就一直有一些類似的平臺,Excel的公式配置算是低代碼,一些ERP系統的流程節點設置也算是低代碼,一些CRM軟件的自動觸發器也是低代碼,自動聊天客服的配置等等都是低代碼 ……
總之,只要有業務邏輯,根本不缺少對應的配置工具。那么今天的所謂「低代碼」又是什么呢?
火箭君覺得今天所謂的「低代碼」和當年所謂的?物聯網、5G應用、AR、VR、人工智能 等等一樣,目前更多的是概念炒作階段,每年都要有熱點,今年輪到了這個。
真正的「低代碼」工具早就普及,該用的早就用上了,只不過沒有強調這個「低代碼」的名字罷了。如今市面上炒作的「低代碼」,大多是通用的平臺,可以覆蓋很廣泛的業務,對于任何層次的用戶幾乎都適用。這其實就是「萬靈藥」的另一個說法,總有一些小老板來問有沒有這一類的「萬靈藥」,答案是:沒有。(我不想賺這個錢,怕遭報應)
我們短期內不太可能找到一個方案,同時滿足:
(1)人人可上手,無需專業IT知識
(2)人人可上手,無需業務知識
(3)成本很低,部署很容易
(4)大幅解決了生產力問題(理想情況下,老板一鍵賺錢)
「低代碼」或「無代碼」就是在尋找一個除了(2)幾乎都能滿足的方案。
為什么,很難實現?
「低代碼」平臺的基礎是至少有一個用戶需要精通業務知識,這個用戶負責平臺配置。如果這個用戶也能免掉,那么這是另一個炒作的概念「人工智能」,不是今天的話題。事實上,「低代碼」能被炒作起來,也很可能是這些年大家發現之前吹的「人工智能」在短期內太難兌現了,只能退而求其次。
所謂的「低代碼」平臺的主要問題恰恰在于業務的「專精性」,一個通用的平臺例如在線表格,可以解決一個小電商的很多問題,但是不能處理更大規模的業務。所以這類平臺注定只是給大家搭個梯子,讓大家往更高的地方爬。而且這類梯子還有更傳統的競爭者,Excel;還有未來更多免費云平臺的競爭者,因為門檻不夠高,可以想象入局者會越來越多。
但這還不是全部的問題,我們假設「低代碼」平臺運行足夠穩定,業務處理能力足夠強勁,覆蓋的業務邏輯足夠寬廣,而且,使用了某種「魔法」導致幾乎不用運維成本;那么,即使如此,在目前國內的情況下「低代碼」平臺幾乎仍舊不會成為主流。相反,海外倒是有可能在上述條件成熟后,走向「低代碼」紅利區。
這點上,邏輯并不復雜,海外的App開放,喜歡互相成就,容易形成「工具鏈」,「低代碼」配置更容易穩定的實現。一個功能不行的話換一個App,「低代碼」起到了一個「膠水整合」和「描述流程」的作用。
國內短期內「低代碼」平臺不會出現統一,實際上遠比這個簡單的應用都出現了割據和分裂,各家都會自立一套標準,例如即時通訊,例如網盤。沒有理由認為,國內各大廠突然變成「圣母」。因此,既然不能合作互通,每家的「低代碼」平臺都要成為包羅一切的 App才有價值,這就是「壟斷」的另一種說法。
因此,「低代碼」最有可能成為國內各大廠自成一套的方案,我們知道,系統外包開發之所以成熟,是因為大家用的就這么幾種標準語言,而且這類語言大多有歷史沉淀,儲備人才也很多,比方說 Java,C++,Python…… 低代碼平臺拋棄了這些優點,采用一套全新的架構,而且是各自為王的標準,竟然指望吸引業務人員會投入,這簡直是天方夜譚。
舉個簡單例子,看到蘋果?App Store 成熟, 我們知道蘋果有一套完整的開發平臺XCode 和 Swift 或 OC 開發語言。現在國內幾個安卓應用商店想要各自搞一套 App 開發語言和平臺:
假設,X米說 我們只要動動手指就能圖形化創建APP;假設,X為說我們只要 打三行字就能創建APP;假設,X訊說,只要會畫網頁就能做xiao程序
我們指望這樣搞,就能形成開發者和用戶都能得利的 App 生態?這簡直是做夢。
最好的情況就是,根本沒人陪這些廠玩。最差的情況是,搞成「App壟斷」,原本大家以為可以用更低的成本解決問題,最終發現被套牢在一個平臺上,上下不能。消費級App還能拋棄,生產力工具和業務流程就很難遷移了,這才是真正的被鎖定。
所以說
對于普通用戶,那些最近突然炒作噱頭的「低代碼」,大家聽過就可以了,不要太當真。
因為,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如果對我們業務有幫助,我們早就已經用上了類似的生產力工具,哪怕是Excel公式,哪怕是一個業務系統,哪怕是一個在線表單,我們只不過沒有稱呼它為「低代碼」。一般不會突然冒出一個「萬靈藥」,而業務一般也沒有必要換到全新的平臺上,除非經過驗證,效率大有改觀。
生產力的大敵就是:精力過剩瞎折騰。國內所謂的新出現的「低代碼」,其實還太不成熟,不值得去吃螃蟹。而成熟的「低代碼」早就已經普及,一般都有歷史沉淀,而且針對特定業務。
如果,我是一個風投,那么恰好相反,我應該考慮跟進投資「低代碼」平臺,因為這個局面暗示著存在一個結局是,一家獨大。雖然我個人認為概率不大,但是風投,就是搏機會的,萬一成了呢,萬一投資的「低代碼」平臺突然壟斷了常規生產力工具了呢?但這似乎也不太可能,真正的生產力用戶都挺聰明的。不管如何,資本最喜歡壟斷了,哪怕是低概率機會,也不會錯過的。
這也從側面解釋了最近「低代碼」平臺為什么這么火熱。至于有沒有前途,看各位是處于什么立場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網絡用戶投稿,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擁有其著作權,亦不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如果您發現本站中有涉嫌抄襲或描述失實的內容,請聯系我們jiasou666@gmail.com 處理,核實后本網站將在24小時內刪除侵權內容。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網絡用戶投稿,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擁有其著作權,亦不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如果您發現本站中有涉嫌抄襲或描述失實的內容,請聯系我們jiasou666@gmail.com 處理,核實后本網站將在24小時內刪除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