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制造業生產管理流程圖,以及制造業生產管理流程圖怎么畫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今天給各位分享制造業生產管理流程圖的知識,其中也會對制造業生產管理流程圖怎么畫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本文目錄一覽:

生產工藝流程圖
生產工藝流程圖不同行業有不同要求,以環保行業為例:
用框架加箭頭
制造業生產管理流程圖的方法交待各個步驟
制造業生產管理流程圖,這樣使流程圖看起來簡單明了;環保行業還要在每個步驟交待所產生的污染物,同樣以框架箭頭的形式表現,但非生產步驟型的框架和箭頭要和生產步驟的框架箭頭區別。這樣就不會使生產步驟和其
制造業生產管理流程圖他另外要求的東西混淆。
總之,流程圖以框架箭頭搭建(實線),特殊要求要跟主要生產步驟區分(虛線),另外檢驗過程也算在流程圖內。

企業如何繪制并實行價值流程圖?
繪制價值流程圖的方法是從一項工具演進而來的,這項工具現今的名稱是“材料與信息流程圖”。作業管理部門使用此工具來幫助制造業的供貨商學習精益生產方式,這是供貨商了解企業現狀的最佳起始點。之后,它們便可繪制包含看板、生產均衡化、設備切換時間等未來流程狀態的愿景。在價值流程圖中,以方塊代表操作流程,箭頭線連接這些操作流程。總體來說前置期區分為創造價值的時間和不能創造價值的時間。
雖然在許多服務與商業操作中并未涉及實物的制造轉化,仍然能輕易地修改應用這項工具,以繪制類似信息流程圖的價值流程圖。修改后的繪制法可以了解一些重要事項,例如決策點、反饋回路、計劃的檢討(反省)。這些事項被標示在某項目的日程表中,顯示其發生的時間。由于不同部門在不同時間點介入,因此,操作流程的安排是以負責的部門來劃分。和制造業的價值流程圖一樣,方塊代表操作流程,三角形代表存貨。操作流程有一些關鍵指標,例如工作時間(task time,TT)、在系統中的時間(in system,TIS)、價值比例(valueratio,VR=創造的價值/總前置時間)。價值流程圖上顯示了許多浪費情形,除了等候時間外,還可看到工程作業的切換(engmeennS changes,e/c)、重做、因為第一次未做對而導致必須解決各種問題所花費的時間。箭頭線連接各操作流程,顯示所有事項皆以大批方式推入下一個操作流程。
RMA流程圖是什么?
ERP
系統:退貨流程的解決方案
姜鐵虎
1.概述
在高科技制造業中有效地對產品退貨進行控制和跟蹤有很大的意義。對于一個產品成本從幾元到幾十萬元的工業,管理退貨流程的能力至關重要,缺乏跟蹤和控制有可能導致上百萬元的損失。除了由于免費修理非承保產品以及被替換品不退回或亂放給企業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外,也還存在著產品質量和顧客滿意度方面的問題。此外,一個設計和實施很糟糕的退貨流程有可能對企業的績效甚至對企業的未來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為了改進客戶關系,企業對退貨流程的管理越發重視。供應鏈協會在2000年11月發布的新一版SCOR模型(4.0版)中已經增加了退貨流程,從而把供應鏈運作參考模型的范圍延伸到了產品售后的客戶支持領域。
管理和控制退貨渠道的關鍵是退貨授權(Return Material Authorization,RMA)流程。在高科技制造業中,產品的性能和可靠性是企業成功與否的關鍵,顧客需要有一個渠道來退回次品并立刻引起廠商的注意和解決。本文討論了如何應用ERP軟件(SAP R/3)對高科技制造業中的RMA流程進行分析和設計。
2.RMA流程
RMA流程涉及退貨過程的物流和與其相關的信息流。退貨物流包括內部物流(顧客退貨),維修周期(包括修理退貨所需的材料),和外部物流(修好的產品)。RMA流程的信息流由所有RMA的狀態組成,包括顧客聯系日期,運輸信息,退貨接收,維修歷史,報廢零件,替換產品,質量數據等等。
RMA流程始于顧客報告制造商關于產品的缺陷或故障。通常在最初的接觸中,廠商會試圖做一些初步的故障診斷看看是否能幫助顧客立刻解決問題。在許多情況下,故障是由軟件問題引起,這些故障通常能通過電話或Internet作出診斷并解決。如果是硬件問題,廠商會指導顧客如何退貨。
制造商通常對每個顧客的請求分配一個獨特的數字,以此來跟蹤和控制RMA流程。顧客今后就同一產品再與廠商打交道時都以這個RMA號作為參考,企業內部則使用這個數字來收集與這一產品相關的信息。在做了退貨安排,修理完成或替換品發出后,RMA流程就結束了。圖1 給出了RAM流程的簡圖。
圖1 RMA流程簡圖
3.ERP和SAP R/3
企業資源規劃(ERP)系統是一個集成軟件包,包含了一整套成熟的商業應用程序和工具,用于企業的財務和成本核算,分銷,物料管理,人事資源管理,生產計劃和計算機集成制造等。把這些基本的軟件模塊結合在一起,企業就可以構造和重組其業務流程。為了實現企業信息化,更有效地管理整個組織,許多企業現在都在實施ERP系統。ERP系統可用來協調和控制訂單管理,生產流程,客戶服務,產品庫存,資金流動,財務管理等等;此外,通過企業的ERP系統接口和Internet,企業之間可以形成夥伴關系,實現B2B的電子商務。顯然這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系統,實施人員不僅要了解各職能部門,同時也要了解整個企業的運作。提供ERP系統的軟件公司主要有PeopleSoft,Oracle,Baan,JDE和SAP等。
本文主要介紹目前ERP市場的領頭羊SAP及其產品R/3。SAPR/3是一個客戶/服務器的ERP系統,它能從整個企業觀點提供分布式的應用能力,如計劃,排程,成本等功能可應用于多層次的組織(如各種工作中心,分店,事業部和公司),另外它還具有多國語言和貨幣等全球應用能力。根據美國著名的ERP咨詢公司PricewaterhouseCoopers的報告,1997年ERP市場的軟件銷售和維護稅收是144億美元,并且正在以每年20%的速率增長。其中SAP占有超過15%的市場,SAP的市場地位已經使SAPR/3成為非正式的工業標準。
4.RMA和SAP R/3
對于集中在一個職能部門的軟件,只要決策是在這個職能范圍之內,它還是有效的。然而許多決策都有交叉職能的輸入和影響,這就限制了傳統軟件系統的有效性。當企業試圖讓兩個或多個基于職能的軟件系統互相通訊時會產生更大地問題,其結果往往是運作效率低下,數據混亂和需要更多的軟件支持。
ERP軟件采用了完全不同的方法,它只有一個數據庫,所有應用程序都使用相同的數據庫。ERP軟件的設計思想是要保證各功能模塊的集成,這種方法或許減少了原有獨立系統的功能水平,然而這種功能上的減少與讓所有應用模塊一起工作的能力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ERP系統的主要好處就是能夠對一個作業自始至終做均衡管理。讓軟件來控制作業工作流是強有力的,但企業必須重組其流程來排除不必要的或冗余的操作。在ERP系統的實施中,人們可以重組流程來匹配軟件功能,也可以客戶化軟件來匹配現有流程。盡管前一種方法已經證明更合乎邏輯和更有效,但ERP系統的實施還是首先要處理好是改變企業流程還是客戶化軟件這一關鍵問題。
過去,ERP系統實施失敗的最普遍的原因之一就是企業在實施過程中發現ERP系統不支持企業中某個重要的業務流程。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或是改變業務流程來匹配ERP系統流程,或是客戶化ERP軟件來適應企業流程。兩種方法各有缺點,改變業務流程可能造成企業組織的混亂,修改軟件可能拖延項目并且使以后的軟件升級更加困難。解決這一問題的最好辦法是兩者的折衷,既不完全重新設計企業流程,也不對軟件做大量的修改。然而許多企業還是傾向于接受他們ERP軟件商的勸告,更注重流程的改變。
根據著名咨詢公司Deloitte Consulting的一項研究,在實施ERP系統的公司中,有四分之一指出ERP系統實際運轉后公司業績下降。研究還揭示這種最初的性能下降問題是企業流程改變后最經常的結果,企業通常要花3到9個月時間從這種管理性能的下降中恢復。這也表明不充分了解各種后果就改變企業流程可能帶來的影響,它支持這樣一個觀點,不是所有業務流程都需要做徹底改變來看齊ERP軟件。
Thomas Davenport在他的《關鍵使命》(Mission Critical)一書中,總結了一些以ERP軟件實施作為流程重組的激勵來獲得成功的案例。他在書中說到:“公司開始認識到作業數據為公司重新設計基本業務流程帶來了機會,這些流程能產生一套全新的決策。” 這一研究指出,通過ERP系統的實施和與其相應的業務流程的改變,企業就能實現管理的改進。
例如,在過去的系統中,
用戶報告制造商關于他們想要退貨的產品缺陷和故障,這些信息通常只能在客戶接觸的那些人所使用的信息系統中得到。如果這些人是在客戶服務部,他們或許會有限地記錄一些客戶的信息并保證讓維修人員回話。當維修人員給顧客回話時,他們通常也只有有限的
用戶信息,如用戶產品的型號或客戶服務人員所記下的一些原始記錄。在這種情況下,顧客和制造商通常不得不再次提供和輸入相同的信息。
解決這個問題的一個辦法是公司容許單個職員訪問多個數據庫系統,以便獲得需要的信息來幫助顧客。但這加重了職員的負擔,為了找到這些數據他們得在不同的系統中來回切換。另一個辦法是把數據的存取和控制分開,這樣顧客的請求又要經過幾個人的手才能完成,通常這種解決辦法會讓顧客感到惱火。
一些涉及解決問題的人員可能分散在銷售,產品工程,生產制造,材料管理,財務會計,質量管理,和軟件開發等各個部門;由于RMA流程存在這樣許多潛在的步驟,一些企業已經成立專門機構來負責處理退貨流程。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當顧客想知道他們的RMA狀況時,如何為其提供這些狀況信息。對這個問題的解決,需要有人花大量的時間來跟蹤當前RMA的狀況。在使用象R/3這樣數據集中存儲的ERP軟件后,不必去關心作業的物理進程,客戶服務人員就已經能回答顧客提出的許多問題。當然這還不是對RMA流程問題的完善的解決辦法,因為人們并不想讓一個低效的流程自動化。下面一節提出了一個RMA流程,它利用SAPR/3來提供集中信息資源,建立了一個響應迅速而有效的流程所必須的管理和控制結構。
5.RMA流程的分析和設計問題
在開發信息系統的最初階段有幾項工作要做,包括了解流程,收集有關信息和需求,識別現有流程中存在的問題等。下面就來談談RMA流程的分析和設計問題。
物料跟蹤(批號或序列號) -- 為了控制退貨,需要使用序列號。這一序列號使用政策也必須在整個企業范圍內實施,它提供了對產品的閉環跟蹤。顧客退貨沒有序列號,就會影響決定物料來源和使用時間的能力。
未計劃退貨接收 -- 不提供發貨收據中的RMA參考號,顧客返回的產品將導致物料按未計劃退貨接收。在過去,這些物料將轉到回收站,不做物料歸檔即結束RMA流程。跟蹤未指定RMA的物料是不增值活動,應當排除。
承保信息 -- 如果沒有物料跟蹤(第一個問題),要想識別產品什么時候售出,并以售貨單為依據決定擔保是否有效是件很費時的事。缺乏物料跟蹤還會產生這樣一種情況,即顧客提供的產品售貨單是在保修期內,但退回的產品卻是非擔保的。沒有物料跟蹤難以識別這些情況,免費修理和維護已過承保期的產品,就會給企業造成損失。
產品替換 -- 按顧客優先級決定應當立刻把替換品先發送給誰。這里的問題是如何通過跟蹤退貨來結束RMA流程。
退貨維修級別 -- 這個問題與承保信息有關,顧客可以依據在擔保期內的產品訂單號退貨。在修理過程中,退貨維修在當前級別內免費。
一個支持RMA流程的信息系統必須處理上面這些問題;此外,系統還應有下面一些能力:
為質量管理數據庫收集檢查和測試的結果:信息系統要有收集退貨檢測結果的能力,這個數據然后傳到質量管理數據庫。退貨的故障以及故障的原因是評測產品質量的關鍵信息。
能確定關鍵顧客所購產品的信息庫:這一信息用來精確計算顧客產品的故障率;有了這個信息,企業就能判定顧客退回產品的故障率在什么情況下比該產品或產品系列的正常故障率更高。
顧客退貨評估:這一信息用于評測潛在的退貨濫用,用作這種評估的輸入數據需要從退貨渠道和最終用戶那收集。
6.RMA流程的SAP R/3方案
圖2 RMA生成流程圖
SAP R/3系統通過分銷模塊中一個被稱為退貨處理的功能來支持RMA流程。此外,系統還支持顧客投訴的記錄,這一功能通過質量管理模塊和處理維修訂單的服務管理模塊來實現。退貨處理功能引用質量管理模塊,而服務管理模塊則引用退貨處理功能。
SAP R/3的退貨處理解決了前面提到的許多分析和設計問題。RMA的生成需要一些信息,這些信息提供了一個有效的RMA流程所必須的管理和控制,包括銷售訂單號,顧客號,批號(或序列號),和產品ID(模型標識)。通過收集RMA流程中這些必要的信息,在保修和包換過程中的許多問題就能得以解決。
RMA流程始于RMA的生成,而RMA的生成又是從接收和記錄用戶的問題開始。當客戶服務人員確定是產品問題而且在用戶所在地沒有維修點、必須退回修理時,RAM就產生了。
圖3 RMA物料接收流程圖
圖4 RMA物料發放流程
圖2 給出了RMA生成流程。這個流程的關鍵元素是確定序列號(必須的輸入)和決定該產品是否在保修期內。在流程結束時RMA被保存,SAP R/3系統為其分配一個內部文件號。這個文件號以后可用于內部和外部的RMA狀態跟蹤和相關的活動,也可把它傳給外部客戶關系管理(CRM)系統(如果有CRM的話)。這樣,SAP R/3系統之外的人員也能查看RMA狀態,通過這個系統(SAP R/3和CRM)的接口還可以把有關信息發布在網站上供用戶查詢。
在RMA生成后,宏觀RMA流程的下一步是退貨接收。處理RMA中的退貨接收是通過分銷模塊中的發貨(shipping)功能,并結合物料管理模塊中的產品流動(goods movement)功能來實現的。這一專門的流程也被稱為“退貨產品接收處理”。圖3 給出了RMA的物料接收流程圖。在這個流程中,物料接收后RMA和修理單便被更新。由于物料接收過程是一種商品流動,因此需要在內部設定一個文件號并把它附到RMA文件流,這一信息可用于維護關鍵用戶所購產品的數據庫。
在分銷模塊和物料管理模塊集成中出現的另一個流程是替換品的發放(如果退貨在保修/替換期內,見圖2)。這一流程包括給顧客免費送出替換品,圖4 給出了這個功能的流程圖,它還包括在分銷模塊中生成一個免費售貨單。SAP R/3為這種訂單類型(免費)生成一歷史記錄。在處理售貨單時,每一步(拾取,打包,發運)的文檔都附到這個訂單上,而這個訂單又附到RMA上。SAP R/3的向下展開能力容許用戶根據不同的詳細水平查看所有這些信息。
RMA的整個過程包括連接前面提到的四個流程和修理訂單流程(圖5)。修理流程包括返回物料的檢查和測試,訂購修理退貨所需的零件,進行維修(包括按維修級別所做的產品升級),計算維修成本,和把修好的退貨入庫。這個流程涉及服務管理模塊和物料管理模塊,此外它也同控制模塊(成本核算)集成。
圖5 對修理過程的物流做了一個大致的描述,如果企業采用外協維修,則需要用外協廠提供的數據來更新RMA或者外協廠商有權訪問這個SAP R/3系統。
7.結論
本文提出的對RMA流程的解決方案可以排除多個(五個以上)沒有集成的部門管理系統,這些系統中每個系統都需要有一個管理員來維護和更新。把整個流程集成到一個ERP系統的解決辦法只需要培訓一到兩個分析員使用SAP R/3來支持這一流程,從而排除了不必要的人力資源,提高了運作效率。這一解決方案表明有必要用一個集成軟件系統來有效地處理客戶需求,SAP R/3中的功能模塊為高科技制造業支持RMA流程提供了必要的元素。通過集成SAP R/3中幾個不同的模塊(分銷,物料管理,服務管理,質量管理,財會,和控制),現有RMA流程中的問題就能得到解決。
圖5 退貨修理流程
SAP R/3的功能容許全面跟蹤RMA流程及所有相關的文檔,這一方案也能在許多方面產生成本節約,包括擔保開銷,退貨丟失,改進質量數據,和更好的顧客信息等。RMA流程的SAP R/3實施方案是處理退貨流程的一個高效而有效益的方法。由于ERP系統價格昂貴,單純為改進RMA流程而實施ERP是不值得的。但對于已經實施或正在實施ERP系統的企業,軟件系統的功能應該能為企業改進RMA流程提供機會。
本文提出了用ERP系統改進RMA流程的方案。進一步的研究需要評估實施后的結果,包括成本節約,客戶服務的改進,和流程周期的減少。此外,對其它ERP系統及其RMA功能的評測也值得研究。
參考文獻:
P. Buxmann, W. Konig, Inter-organizational Cooperation with SAP Systems -- Perspectives on Logistics and Service Management, 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 New York, 2000.
Raymond F. Boykin,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software: a solution to the return material authorization problem", Computers in Industry Vol. 45, pp. 99-109, 2001.
T. Davenport, Mission Critical: Realizing the Promise of enterprise systems,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ublishing, Boston, MA, 2000.
如何做好制造業的生產管理
如何做好制造業的生產管理
作為管理者,一談到生產管理,你可能會想到很多生產過程中的問題,訂單準交率不高、計劃達成率不高、生產效率低、在制品太多、生產周期長等等一系列問題,如果你不僅僅是一名管理者,你還是一名企業主,你甚至經常會對管理層、對下屬大發雷霆,因為在制品有很多,但是客戶要的貨、急著要出的貨又做不出來,不急的貨卻做出來一大堆擺在倉庫里。下面是我為大家帶來的關于如何做好制造業的生產管理的知識,歡迎閱讀。
一、任務不斷細化
任務不斷細化是屬于生產計劃PMC運作的范疇,現在很多企業都設有PMC部(計劃物控部)。
我到企業里面走訪調研的時候,有的老板跟我說:“我的企業里面設PMC部很多年了,有五六個甚至七八個專職的計劃員,每天也有日計劃,我們每天、每周也在進行物料的準備,但是為什么我們的計劃還是不能夠很好的落實呢?”
正好,這個企業的老板和高管陪著我一起到了現場去看,我到車間現場,發現車間現場的在制品非常之多,根本不是PMC運行得很好的一個現場。于是,我又到各個車間去了解,當我到了注塑車間,我到了包裝之間,我到了五金車間之后,我都會找一些基層的員工來問一些問題,問的問題也很簡單,“你知道今天應該做多少個產品嗎?你知道今天的任務量是多少嗎”?
結果,沒有一個員工能準確地回答,這就說明了問題!你的企業確實有很多的計劃,但是你沒有把這個計劃細化到最小單位。
生產計劃要細化到最小單位,能夠細化到機臺就細化到機臺,能夠細化到班組就細化到班組,能夠細化到個人就細化到個人。
當然,不同的企業類型細化的單位也有區別,像注塑車間,你得將生產任務細化到機臺,每一個機臺今天注塑什么產品?做多少量?一條流水線,那你就要細化到這個班組今天的任務量是多少?如果是一個小組的計件,那你就要細化到這個小組中的3個人、5個人的一個任務量,要通過各種方式(如早會)將生產任務傳達給每一個員工,讓每一個員工都明確的知道自己每天的工作任務是多少。
只有這樣你的任務不斷細化,做的才有意義,你的日計劃才算是貫徹到底了,也才有基礎去落實,這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所以,現在回想下你企業做計劃是否只是停留在文字、數字層面,或者只是停留在管理層的層面?不要讓你的生產計劃止于“最后一公里”,真正要打通這最后一公里,就是要讓生產任務深入到每一個員工心中,而且要讓每一個基層的作業員工都知道任務是多少,并且這個任務一定是能夠完成的,最終能夠考核的。
二、物資提前排查
當你制定了月計劃、周計劃、日計劃,將生產任務細化到了最小單位之后,就要圍繞著這個計劃來提前做排查。
在這里,很多管理者會有個思想誤區:無生產不管理。
其實“生產管理”要分為兩個詞來看,一個是生產,一個是管理。生產是一種狀態,而管理呢?應該是在生產之前來做的。物料準備、品質要求、技術圖紙、設備狀態等等很多工作都應該是由產中提到產前來做,而不是邊生產邊來做。
物質提前排查其實強調的是什么?
我們前面有了任務不斷細化以后,我們要完全圍繞著這個從訂單評審到交期分解到主生產計劃到周日滾動冷凍日計劃,這個過程當中你的物資是要齊套的,跟著我們的計劃走,而不是計劃跟著物料走。
很多企業里面為什么生產線上看著忙得不得了,生意好像紅紅火火的,但是呢,在制品堆得到處都是,倉庫也是堆得滿滿的成品,為什么?
因為有什么物料就做什么產品,而不是根據需要做什么產品才來配什么物料,這個就倒過來了,所以,我為什么第一個強調的是任務細化而不是講物資準備呢?
因為任務是根據我們的客戶需求,通過訂單評審、通過交期分解、一直到主計劃、月計劃、周日計劃來分解,這個就需要物料要跟著計劃走,而不是計劃跟著物料走。
如果你還在說,明天有什么物料我就排哪條生產線去生產什么產品,明天哪些物料齊套了,我PMC再排給車間做……這樣的結果就是車間里面看著大家都有事做、都在忙,但是呢,你整體的組織效率不高,你的生產周期會很長、資金周轉率很低,因為做出來的產品,不能出貨。沒做出來的呢?客戶又催得很急。
所以,我這里強調物資提前排查,我們需要注意的一定是物料嚴格跟著計劃走,而不是計劃跟著物料走。
那么,物資提前排查在我們企業里面有哪一些具體的方式呢?
有兩個表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是《采購管制表》,一個是《生產進度跟進總表》。
《采購管制表》是你整個物料鏈運作的一個核心,當然還有《物料需求計劃表》等等,這都是我們非常重要的表單。如果你企業有ERP系統,也需要在系統里面,每天去做好排查工作。
物資提前排查除了表單的應用,還有哪些動作呢?比如,每日的生產協調會,由PMC主導,讓各個車間、各個部門的負責人來參與、來協調物資情況怎么樣?生產進度怎么樣?工序交接情況怎么樣……
再如,物料對單會,PMC內部要召集計劃員、物控員以及采購,有需要技術支持的,則技術協助參與到里面,對單會上對一下哪些訂單的物料是齊套了?生產狀況怎么樣?哪些物料還需要趕快跟催的?
再比方說,車間內部的工序對單會。是不是每天要有這么一個會場,讓工序與工序之間,上下工序之間、平行工序之間來進行一個溝通,來了解整個的生產狀況呢?
三、異常快速處理
我多次在公開場合,在朗歐企管的視頻節目當中提到了,我們中國的很多企業其實是一種離散型的制造型企業,是一種非穩定態的制造型企業,這些企業的年產值在一個億到五個億之間,這個區間的企業目前處于這種情況,不像豐田有豐田系,本田有本田系。
我前段時間去德國參觀了保時捷的制造工廠,它的供應鏈是有“保時捷系”的,整個供應鏈的系統非常完備,整個工藝也非常完善。
而我們呢?很多中小企業面臨的問題是什么?我們的供應鏈是很不穩定的,我們的生產狀態是很不穩定的,甚至我們有些工藝都非常不穩定,我們處于一種非穩定態,而且很多企業是給大企業代工的,給國內龍頭企業做配套生產的,這個時候,我們沒有非常主動的話語權,那你說我不做這訂單?好像也不太現實,我們需要做的就是什么,在非穩定態的一種狀況下頻繁的、快速的處理異常,來應對這種非穩定態。
就是你要用不斷的變化、不斷的.跟進、不斷的排查、不斷的異常的快速處理來解決,來對應這種非穩定態。
我們中小制造型企業,就像一種球賽模式,就像打籃球一樣,球員沒有一個固定的站位,邊拍著球眼睛邊掃著其他球員,看哪里有空位,關鍵人物在哪里,然后快速做出判斷:傳球、帶球、投籃……
進入到企業以后,其實最重要的是抓落實,我們會有一種工具叫《流程卡》。
比如說針對生產異常,我們會做一個《生產異常處理流程卡》,在這個流程卡里面,我們卡住一些關鍵的時間節點,規定生產線出現品質異常以后,責任人幾分鐘以內寫異常提報單,品質人員、生產主管幾分鐘以內要到達現場,多少分鐘以內處理不了的則要上報至上一級,這個里面我們都規定得非常的清楚,而不是籠統的說出現了什么異常由誰快速處理,由誰及時處理……
因為這樣你的責任就沒法劃分,所以,異常快速處理也是我們做好生產管理非常關鍵的一個環節。
四、動作現場落實
我們制造型企業,所有部門無非就是作業部門和職能部門,作業部門屬于生產系統,對產品的作業產出有直接性作用;職能部門包括PMC部、人事行政部、品質部等,無論是作業部門還是職能部門,其實我們解決問題,尤其是生產型的企業,一定要到現場去落實動作,無論多大的企業都一樣。
比如,計劃員做生產計劃,并不是天天坐在辦公室做就可以了,計劃員要每個小時(最多每兩個小時)要到各個產線上去了解日計劃的達成情況,這個小時做了多少,8點到9點做了多少,9點到10點又做了多少,今天的任務量是多少?怎么樣能夠完成?能不能按時完成?這些是需要計劃員到現場去看的,切記不要在辦公室埋頭做計劃。
當然,辦公室也不是說就不是現場。我們有些工作確實需要在辦公室來解決,這個辦公室也是現場,總之就是哪里有問題的地方你就到哪里去,也就是要到問題當中去。
稻盛和夫先生講“現場有神靈”,為什么說現場有神靈呢?因為一到現場我們看的是“是什么”,而不是總在辦公室問“為什么”。在辦公室里面,我們就會問“為什么會出現這個品質問題呢”?然后回答,“為什么會出現這個客訴問題呢?”然后又有人回答……
其實,我們問了太多的“為什么”,而“為什么”背后的答案會有很多種,但我們如果到了問題現場以后,“為什么這個供應商交不了貨呢?”這個問題更多的就變成“是什么”了。是不是供應商的產能有限?是不是環保又在查了?是不是又停電了?是不是我們的付款又不及時了?
沒必要問太多“為什么”,遇到問題多到現場去看“是什么”,要化“為什么”為“是什么”,這就是動作現場落實的要訣。
五、結果數據呈現
做生產管理,無論是品質狀況、任務達成情況、生產周期、訂單準交率、生產異常等,每天都要用量化的數據來進行呈現。
我經常在企業里面開會,聽到講的最多的是什么?“PMC老是插單生產、某某工序的品質問題很多、來料異常高居不下……”你看,都是靠感覺在做交流。
插單很多?到底有多少?這些插單導致的后果有哪些數據的呈現?不要動不動就說某某經常插單,那你可以把他插單的數量以及對你產生哪些影響,進行數據化的統計,把因為插單的損失用數據的方式呈現給老板看,那最終老板會做決定,他自然會去衡量利弊。
作為管理者,要做的是懂得結果數據呈現。你說來料問題很多,你把來料的問題進行分類統計,每個問題占的比例是多少?是哪幾個供應商的?很多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結果要用數據來呈現,因為數據代表著和反映著的是事實,而我們很多時候靠感覺,大家感覺對感覺,感覺本來就是個空的,你用空對空的,所以,特別是生產型的企業,生產部跟各個部門之間都在互相抱怨,怨聲載道,這其實就是感覺對感覺的一種體現。
如果每一件事情我們都能夠有量化思維,能夠把結果和影響以及過程當中的管理數據用量化的方式呈現出來,那么所有人關注的焦點就在事情上面,就在問題上面。
結語
我想有了這五個方面,我們的生產管理才能夠管好,也希望你能夠按照這幾個思路去踐行。
最后,總結一下,做好制造型企業生產管理你需要爛熟于心的30字要訣:任務不斷細化、物資提前排查、異常快速處理、動作現場落實、結果數據呈現。
;
關于制造業生產管理流程圖和制造業生產管理流程圖怎么畫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制造業生產管理流程圖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制造業生產管理流程圖怎么畫、制造業生產管理流程圖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網絡用戶投稿,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擁有其著作權,亦不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如果您發現本站中有涉嫌抄襲或描述失實的內容,請聯系我們jiasou666@gmail.com 處理,核實后本網站將在24小時內刪除侵權內容。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網絡用戶投稿,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擁有其著作權,亦不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如果您發現本站中有涉嫌抄襲或描述失實的內容,請聯系我們jiasou666@gmail.com 處理,核實后本網站將在24小時內刪除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