寵物集市-寵物集市華東、華南、華北排行榜一覽表
534
2025-03-31
本文目錄一覽:
生產管理(Production Management)是計劃、組織、控制生產活動的綜合管理活動。內容包括生產計劃、生產組織以及生產控制。以上是對生產管理的官方解釋,實際上看過一遍解釋可能大部分人還是對生產管理沒有什么概念,那么,接下來我們透過生產的本質來看看生產管理到底是什么制造業生產管理的基本任務?
什么是生產的本質?
有過制造業相關從業經驗者或者學習工業工程專業者對“人機料法環”這五個字應該是耳熟能詳的,“人機料法環”是影響產品質量的五個重要影響因素,可以說在生產中往往都是圍繞它來展開的。那么,生產的本質與“人機料法環”有什么關聯呢?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生產的本質,就是在合理的生產環境下,人使用物料、機器,采用高效的作業方法,做到高品質、低成本、交期快的完成一次產品生產的過程。
既然我們已經理解了生產是什么,那么自然而然的我們對生產管理應該也有了一定自己的理解,生產管理就是在保證生產的產品質量的前提下,在與客戶約定的時間內以一定的費用成本去合理安排人員、物料、機器,制定高效的作業方法,打造并布局適合相應產品生產的環境所做的一系列事務。
圖一:生產管理
從上面一段話我們可以很清晰的理解到,其實,生產管理就是對“人機料法環”的管理,進而達到高品質、低成本、交期快的核心目標。
工廠都離不開的“人機料法環”
圖二:人機料法環
人--人員管理
人指的是與生產產品相關的人,既包括與產品直接接觸的一線工人,也包括班組長等基層管理人員和下達決策的高層現場管理人員。人員的管理是生產管理中最大的難點,管理者需要去根據每個員工的性格、特長、性別、專業等去合理安排每個崗位,盡量做到人與崗位匹配。
機--設備管理
機指的是生產過程中必不可少的設備以及工具。雖然說在沒有設備情況下,人也可以使用工具進行生產,但是效率卻比使用設備的情況下慢幾百倍甚至幾千倍,俗話說“時間就是金錢”,使用設備生產是提高生產效率的有利途徑。維護每臺設備的臺賬,對設備操作人員進行培訓,定期對設備進行檢修和保養是提高設備利用率的常規做法,設備利用率的提高也是減少成本的一種體現,在設備故障頻發且嚴重影響生產的情況下需要購置新的設備,這也是一筆不菲的成本開支。這里的工具是指除設備外輔助生產的用具,例如:夾具、扳手、自動鎖螺絲槍等,在生產不同產品時這些工具有不同程度的使用。
料--物料管理
料指的是物料,在組成最終產品之前的所有原料、配件、半成品等都叫物料。在開始生產之前,準備物料是一個重要的步驟,倉庫需要根據生產計劃將來料檢驗合格的物料發放到生產現場,物料質量的把關尤為重要,因為這將直接影響最終的產品質量。根據物料的存儲條件選擇合適的儲存方法,物料的來料檢驗嚴格把關,確保在每個工藝使用正確規格的物料,生產線旁邊物料放置區規劃每個物料的放置位置等等,這些都是管理物料需要注意的點。
法--法則,方法
法是指法則,方法,包括指導員工作業的SOP、環境檢驗以及產品檢驗的標準等。嚴格按照制定的標準方法去作業是保證產品質量的條件,同時通過制定的標準方法可以及時反映制定的工序和作業流程是否是違反常理或者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做到隨時保持最優的標準規范去作業。
環--環境管理
環指的是生產產品的環境。有些產品在生產時對溫度、濕度等有嚴格要求的,需要隨時注意相關環境條件是否是正常的,否則會影響產品質量。5S現場管理法也是保持生產環境不可或缺的步驟,包括整理、整頓、清掃、清潔、素養,每天車間都應該按照5S原則進行現場環境的整理。
生產管理的核心目標是什么呢?
其實,生產管理有著六大目標,分別是效率、品質、成本、交期、安全、士氣,其中,生產管理的核心目標是品質、成本和交期。
品質是一個企業賴以生存的根本,也是與其他同行業企業進行競爭的核心,如果企業生產的產品質量處于下乘,且沒有進行有效改善和提高,那么,被其他同行業企業吞并市場是遲早的事。對于工廠來說,生產的產品符合客戶的要求就是產品合格,生產一個合格的產品涉及到來料檢驗、生產過程的把控、成品的各項測試結果、入庫和出貨的安全存儲和運輸等多個環節,這需要每個車間、每個部門、每個崗位、每個員工都各司其職,嚴格按照規章制度和標準SOP進行作業,確保做到每個環節都不出錯。
成本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合理的控制生產成本可以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但是也不能一味的去壓縮成本,偷工減料的方式生產出來的產品品質是絕對不合格的,這是破壞企業根本的行為。那么,可以從哪些方面去盡量降低生產成本呢?我們可以通過提高設備利用率來降低成本,夸張點說,三年換一臺設備與一年換三臺設備在成本上是相差很大的,其次,降低產品報廢率也是降低成本的一個方面,一個產品的報廢意味著它直接損失了所消耗物料的費用,但是在生產過程中會出現各種意外情況,制造業生產管理的基本任務你不能保證這個人在崗位上一直不犯錯,也不能保證設備不會出現莫名其妙的問題,所以我們只能嚴格把握每個生產環節,定期維保設備等措施來防止出現上述情況,盡量降低報廢產品的出現。
交期控制著企業的周轉,可以說企業的運轉就是接受一個客戶的訂單到完成訂單就是一個周期,那么交期時間的把握可以告訴我們在某段時間內可以接受多少位客戶的訂單,一般情況下當然是有訂單就接,但是如果在約定時間內無法交付客戶相應的產品是一個不好的服務體驗,而且還損害了企業的品牌形象,甚至是永久損失一個客戶,這是得不償失,所以對交期的把控也是一個重要的管理方向。交期時間的約定需要考慮多個方面,例如:生產計劃時間、原物料采購時間、加工時間、運輸時間等等,需要將每個細節都精確到分鐘級,那么,我們在研究如何縮短交期時間就要從這每一環節的時間上去思考還有沒有更快的且不影響質量的方法來實施這一環節。
最后做個總結,生產管理的核心目標就是以優秀的產品質量、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來向客戶提供最好的產品。
聲明:圖片來源于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本作者刪除
如何做好制造業的生產管理
作為管理者,一談到生產管理,你可能會想到很多生產過程中的問題,訂單準交率不高、計劃達成率不高、生產效率低、在制品太多、生產周期長等等一系列問題,如果你不僅僅是一名管理者,你還是一名企業主,你甚至經常會對管理層、對下屬大發雷霆,因為在制品有很多,但是客戶要的貨、急著要出的貨又做不出來,不急的貨卻做出來一大堆擺在倉庫里。下面是我為大家帶來的關于如何做好制造業的生產管理的知識,歡迎閱讀。
一、任務不斷細化
任務不斷細化是屬于生產計劃PMC運作的范疇,現在很多企業都設有PMC部(計劃物控部)。
我到企業里面走訪調研的時候,有的老板跟我說:“我的企業里面設PMC部很多年了,有五六個甚至七八個專職的計劃員,每天也有日計劃,我們每天、每周也在進行物料的準備,但是為什么我們的計劃還是不能夠很好的落實呢?”
正好,這個企業的老板和高管陪著我一起到了現場去看,我到車間現場,發現車間現場的在制品非常之多,根本不是PMC運行得很好的一個現場。于是,我又到各個車間去了解,當我到了注塑車間,我到了包裝之間,我到了五金車間之后,我都會找一些基層的員工來問一些問題,問的問題也很簡單,“你知道今天應該做多少個產品嗎?你知道今天的任務量是多少嗎”?
結果,沒有一個員工能準確地回答,這就說明了問題!你的企業確實有很多的計劃,但是你沒有把這個計劃細化到最小單位。
生產計劃要細化到最小單位,能夠細化到機臺就細化到機臺,能夠細化到班組就細化到班組,能夠細化到個人就細化到個人。
當然,不同的企業類型細化的單位也有區別,像注塑車間,你得將生產任務細化到機臺,每一個機臺今天注塑什么產品?做多少量?一條流水線,那你就要細化到這個班組今天的任務量是多少?如果是一個小組的計件,那你就要細化到這個小組中的3個人、5個人的一個任務量,要通過各種方式(如早會)將生產任務傳達給每一個員工,讓每一個員工都明確的知道自己每天的工作任務是多少。
只有這樣你的任務不斷細化,做的才有意義,你的日計劃才算是貫徹到底了,也才有基礎去落實,這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所以,現在回想下你企業做計劃是否只是停留在文字、數字層面,或者只是停留在管理層的層面?不要讓你的生產計劃止于“最后一公里”,真正要打通這最后一公里,就是要讓生產任務深入到每一個員工心中,而且要讓每一個基層的作業員工都知道任務是多少,并且這個任務一定是能夠完成的,最終能夠考核的。
二、物資提前排查
當你制定了月計劃、周計劃、日計劃,將生產任務細化到了最小單位之后,就要圍繞著這個計劃來提前做排查。
在這里,很多管理者會有個思想誤區:無生產不管理。
其實“生產管理”要分為兩個詞來看,一個是生產,一個是管理。生產是一種狀態,而管理呢?應該是在生產之前來做的。物料準備、品質要求、技術圖紙、設備狀態等等很多工作都應該是由產中提到產前來做,而不是邊生產邊來做。
物質提前排查其實強調的是什么?
我們前面有了任務不斷細化以后,我們要完全圍繞著這個從訂單評審到交期分解到主生產計劃到周日滾動冷凍日計劃,這個過程當中你的物資是要齊套的,跟著我們的計劃走,而不是計劃跟著物料走。
很多企業里面為什么生產線上看著忙得不得了,生意好像紅紅火火的,但是呢,在制品堆得到處都是,倉庫也是堆得滿滿的成品,為什么?
因為有什么物料就做什么產品,而不是根據需要做什么產品才來配什么物料,這個就倒過來了,所以,我為什么第一個強調的是任務細化而不是講物資準備呢?
因為任務是根據我們的客戶需求,通過訂單評審、通過交期分解、一直到主計劃、月計劃、周日計劃來分解,這個就需要物料要跟著計劃走,而不是計劃跟著物料走。
如果你還在說,明天有什么物料我就排哪條生產線去生產什么產品,明天哪些物料齊套了,我PMC再排給車間做……這樣的結果就是車間里面看著大家都有事做、都在忙,但是呢,你整體的組織效率不高,你的生產周期會很長、資金周轉率很低,因為做出來的產品,不能出貨。沒做出來的呢?客戶又催得很急。
所以,我這里強調物資提前排查,我們需要注意的一定是物料嚴格跟著計劃走,而不是計劃跟著物料走。
那么,物資提前排查在我們企業里面有哪一些具體的方式呢?
有兩個表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是《采購管制表》,一個是《生產進度跟進總表》。
《采購管制表》是你整個物料鏈運作的一個核心,當然還有《物料需求計劃表》等等,這都是我們非常重要的表單。如果你企業有ERP系統,也需要在系統里面,每天去做好排查工作。
物資提前排查除了表單的應用,還有哪些動作呢?比如,每日的生產協調會,由PMC主導,讓各個車間、各個部門的負責人來參與、來協調物資情況怎么樣?生產進度怎么樣?工序交接情況怎么樣……
再如,物料對單會,PMC內部要召集計劃員、物控員以及采購,有需要技術支持的,則技術協助參與到里面,對單會上對一下哪些訂單的物料是齊套了?生產狀況怎么樣?哪些物料還需要趕快跟催的?
再比方說,車間內部的工序對單會。是不是每天要有這么一個會場,讓工序與工序之間,上下工序之間、平行工序之間來進行一個溝通,來了解整個的生產狀況呢?
三、異常快速處理
我多次在公開場合,在朗歐企管的視頻節目當中提到了,我們中國的很多企業其實是一種離散型的制造型企業,是一種非穩定態的制造型企業,這些企業的年產值在一個億到五個億之間,這個區間的企業目前處于這種情況,不像豐田有豐田系,本田有本田系。
我前段時間去德國參觀了保時捷的制造工廠,它的供應鏈是有“保時捷系”的,整個供應鏈的系統非常完備,整個工藝也非常完善。
而我們呢?很多中小企業面臨的問題是什么?我們的供應鏈是很不穩定的,我們的生產狀態是很不穩定的,甚至我們有些工藝都非常不穩定,我們處于一種非穩定態,而且很多企業是給大企業代工的,給國內龍頭企業做配套生產的,這個時候,我們沒有非常主動的話語權,那你說我不做這訂單?好像也不太現實,我們需要做的就是什么,在非穩定態的一種狀況下頻繁的、快速的處理異常,來應對這種非穩定態。
就是你要用不斷的變化、不斷的.跟進、不斷的排查、不斷的異常的快速處理來解決,來對應這種非穩定態。
我們中小制造型企業,就像一種球賽模式,就像打籃球一樣,球員沒有一個固定的站位,邊拍著球眼睛邊掃著其他球員,看哪里有空位,關鍵人物在哪里,然后快速做出判斷:傳球、帶球、投籃……
進入到企業以后,其實最重要的是抓落實,我們會有一種工具叫《流程卡》。
比如說針對生產異常,我們會做一個《生產異常處理流程卡》,在這個流程卡里面,我們卡住一些關鍵的時間節點,規定生產線出現品質異常以后,責任人幾分鐘以內寫異常提報單,品質人員、生產主管幾分鐘以內要到達現場,多少分鐘以內處理不了的則要上報至上一級,這個里面我們都規定得非常的清楚,而不是籠統的說出現了什么異常由誰快速處理,由誰及時處理……
因為這樣你的責任就沒法劃分,所以,異常快速處理也是我們做好生產管理非常關鍵的一個環節。
四、動作現場落實
我們制造型企業,所有部門無非就是作業部門和職能部門,作業部門屬于生產系統,對產品的作業產出有直接性作用;職能部門包括PMC部、人事行政部、品質部等,無論是作業部門還是職能部門,其實我們解決問題,尤其是生產型的企業,一定要到現場去落實動作,無論多大的企業都一樣。
比如,計劃員做生產計劃,并不是天天坐在辦公室做就可以了,計劃員要每個小時(最多每兩個小時)要到各個產線上去了解日計劃的達成情況,這個小時做了多少,8點到9點做了多少,9點到10點又做了多少,今天的任務量是多少?怎么樣能夠完成?能不能按時完成?這些是需要計劃員到現場去看的,切記不要在辦公室埋頭做計劃。
當然,辦公室也不是說就不是現場。我們有些工作確實需要在辦公室來解決,這個辦公室也是現場,總之就是哪里有問題的地方你就到哪里去,也就是要到問題當中去。
稻盛和夫先生講“現場有神靈”,為什么說現場有神靈呢?因為一到現場我們看的是“是什么”,而不是總在辦公室問“為什么”。在辦公室里面,我們就會問“為什么會出現這個品質問題呢”?然后回答,“為什么會出現這個客訴問題呢?”然后又有人回答……
其實,我們問了太多的“為什么”,而“為什么”背后的答案會有很多種,但我們如果到了問題現場以后,“為什么這個供應商交不了貨呢?”這個問題更多的就變成“是什么”了。是不是供應商的產能有限?是不是環保又在查了?是不是又停電了?是不是我們的付款又不及時了?
沒必要問太多“為什么”,遇到問題多到現場去看“是什么”,要化“為什么”為“是什么”,這就是動作現場落實的要訣。
五、結果數據呈現
做生產管理,無論是品質狀況、任務達成情況、生產周期、訂單準交率、生產異常等,每天都要用量化的數據來進行呈現。
我經常在企業里面開會,聽到講的最多的是什么?“PMC老是插單生產、某某工序的品質問題很多、來料異常高居不下……”你看,都是靠感覺在做交流。
插單很多?到底有多少?這些插單導致的后果有哪些數據的呈現?不要動不動就說某某經常插單,那你可以把他插單的數量以及對你產生哪些影響,進行數據化的統計,把因為插單的損失用數據的方式呈現給老板看,那最終老板會做決定,他自然會去衡量利弊。
作為管理者,要做的是懂得結果數據呈現。你說來料問題很多,你把來料的問題進行分類統計,每個問題占的比例是多少?是哪幾個供應商的?很多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結果要用數據來呈現,因為數據代表著和反映著的是事實,而我們很多時候靠感覺,大家感覺對感覺,感覺本來就是個空的,你用空對空的,所以,特別是生產型的企業,生產部跟各個部門之間都在互相抱怨,怨聲載道,這其實就是感覺對感覺的一種體現。
如果每一件事情我們都能夠有量化思維,能夠把結果和影響以及過程當中的管理數據用量化的方式呈現出來,那么所有人關注的焦點就在事情上面,就在問題上面。
結語
我想有了這五個方面,我們的生產管理才能夠管好,也希望你能夠按照這幾個思路去踐行。
最后,總結一下,做好制造型企業生產管理你需要爛熟于心的30字要訣:任務不斷細化、物資提前排查、異常快速處理、動作現場落實、結果數據呈現。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網絡用戶投稿,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擁有其著作權,亦不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如果您發現本站中有涉嫌抄襲或描述失實的內容,請聯系我們jiasou666@gmail.com 處理,核實后本網站將在24小時內刪除侵權內容。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網絡用戶投稿,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擁有其著作權,亦不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如果您發現本站中有涉嫌抄襲或描述失實的內容,請聯系我們jiasou666@gmail.com 處理,核實后本網站將在24小時內刪除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