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軟件開發云:讓軟件研發變成快樂的事
803
2025-04-01
第1章
新時代,數字經濟與數字化轉型
“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隨著互聯網迅猛發展,各種商業模式創新、新興技術不斷涌現,各個行業都受到了深刻的影響。面對機遇與挑戰,企業和機構紛紛將目光投向數字化轉型。
數字化轉型不是一蹴而就的任務,而是需要走一條不斷進取、不斷嘗試和改進的發展之路。面對這一新的征程,企業一方面要敏銳洞察行業發展趨勢和客戶需求變化,一方面還要深刻認識自身的優勢及發展空間。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啟數字化轉型,眾人的實踐和思考也將使得數字化轉型之路更加堅實。
1.1 蓬勃發展的數字經濟
1.1.1 數字經濟及其特點
自從開啟***的大幕后,中國創造了新的經濟奇跡,僅僅經過40年的發展便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期間與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相對應的是數字經濟占GDP比重的快速提升,2016年中國數字經濟增速高達18.9%。數字經濟在2017年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這意味著數字經濟在未來國民經濟建設中將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數字經濟是一個內涵豐富且涉及面廣泛的概念,這里我們引用《二十國集團數字經濟發展與合作倡議》中對數字經濟的闡述:“數字經濟是指以使用數字化的知識和信息作為關鍵生產要素、以現代信息網絡作為重要載體、以信息通信技術的有效使用作為效率提升和經濟結構優化的重要推動力的一系列經濟活動。”從中可以看到數字經濟有以下幾個特點。
(1)數據成為關鍵生產要素
提到生產要素,我們往往會想到土地、原材料、勞動力、資本等;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技術、信息作為相對獨立的要素,其重要性日益凸顯。面對人口紅利的消失、勞動力成本的上升以及資源和環境的制約,充分發揮數據這一關鍵生產要素的價值就成為必然選擇。
隨著多年信息化建設的深入推進以及移動互聯網的迅猛發展,產生了源源不斷的數據。特別是智能手機的出現,使得每個消費者都成了重要的數據生產者,而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智能終端所擁有的各種傳感器便是新的數據源。智能手機等設備能夠隨時隨地在需要的時候生成圖像、視頻、位置、健康等數據,而這些數據在PC時代只有靠專用設備才能生成。這些海量數據在產生的同時,一方面滿足了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另一方面也催生了更多產品和服務的出現。
位于生產端的數據也從主要用于記錄和查看,逐漸成為流程優化、工藝優化的重要依據,進而在產品設計、服務交付等各個方面發揮著愈發重要的作用。對智能產品/服務而言,從供應鏈到智能制造再到最終交付用戶,所有環節都可以基于數據分析的結果實現價值鏈整合和系統優化的目的。
還有一個典型的變化,就是企業和消費者之間的數據交互推進了商業模式的轉變,例如,以門店為中心開展的客戶服務業務已經越來越多地開放給客戶在智能終端側自助完成。對比我國某大型銀行2016年和2017年的財報,在凈利潤增長約3%的情況下,其營業網點從16 429家減少到了16 092家,同時網絡金融業務筆數在全年業務筆數中的占比達94.86%(比上一年提高2.86%)。
(2)連接成為數字經濟的關鍵
人類社會的發展伴隨著連接技術的不斷升級,每一個實現人與人之間連接的技術出現后都會對社會的進步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例如,人與人起初只能通過信箋跨越地域連接,中國早在秦漢時期就已建立的郵驛體系對王朝的強大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電報的出現則引領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興起。而電話的出現不僅孕育了如AT&T這樣的企業巨頭,也使得全球化的商業體系更加高效地運行起來。互聯網興起后,進一步解決了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拉開了數字經濟的大幕。作為把連接從人與人延展到人與物的物聯網技術,在未來5G的推廣中將進一步為商業活動帶來更多的機遇,也為數字經濟的***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當前移動互聯網取得的成就也為社會提供了極佳的共享平臺,數據得以自由地流轉其間。近幾年興起的共享經濟便是基于連接的商業創新,它讓人們更加便利地使用產品和服務的同時,實現了使用效率的最大化,減少了閑置與浪費。共享經濟讓微小個體在作為消費群體的同時,也成了重要的生產群體,促進了生產和消費的廣泛融合,從而催生了新的商業模式。
(3)信息技術成為數字經濟的重要推動力
信息技術的發展滿足了經濟發展對基礎設施的需求,于是數字基礎設施的概念應運而生。摩爾定律代表了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信息技術的發展使CPU的計算能力不斷提升——在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的不斷演進和升級中,越來越強大的計算能力讓數據創建、存儲、使用、分享、歸檔及銷毀的整個生命周期都有了質量和效率上的提升;對計算資源的使用從主機到虛擬化再到容器技術的演進,保證了硬件資源的利用率不斷提升,同時云計算技術則讓人們對計算資源的獲取變得更為便利。
特別是云計算的發展使得很多商業創新和創業成為可能,例如,Instagram在2012年被Facebook以10億美元收購時已經擁有超過3000萬的用戶,但這個團隊當時只有13個人。為了支撐大量的用戶群體,Instagram當時便是利用了AWS的云服務來構建重要的支撐平臺,很好地解決了初創企業資源不足的困境。
數字化營銷 數字化辦公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網絡用戶投稿,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擁有其著作權,亦不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如果您發現本站中有涉嫌抄襲或描述失實的內容,請聯系我們jiasou666@gmail.com 處理,核實后本網站將在24小時內刪除侵權內容。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網絡用戶投稿,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擁有其著作權,亦不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如果您發現本站中有涉嫌抄襲或描述失實的內容,請聯系我們jiasou666@gmail.com 處理,核實后本網站將在24小時內刪除侵權內容。